兩極反轉只不過是一轉眼的功夫。
獵人和獵物的角色完成了互換。
四處設卡,數麵包圍準備將膽大包天的芒部與烏撒部最後的這一點種子做掉,然後便去吞併了兩部剩下來的那些婦孺孩子的易娘部大將董楨,在正當午的時候,收到了來自後方的情報。
那怕太陽當空照,那一股寒氣,依然從腳板心嗖地一下直接竄到了腦門子上。
宋軍針對威寧的總攻開始了。
憑藉著直覺,董楨敏銳地意識到,這不是一般性的小打小鬧的衝突。
這三年來,威寧這邊倒是不時跑去畢節騷擾一番,畢節那邊的宋軍,很少發動有規模的反擊。
不發動,並不意味著對方沒有力量。
只不過是對方不屑於這麼做罷了。
不動則已,一動就要你的命。
這大概就是畢節方向宋軍的想法。
芒部、烏撒部造反,而畢節宋軍卻適時地出現在了邊境線上發動了對威寧的猛攻,時間節點之上配合得天衣無縫。
這不是巧合。
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芒部與烏撒部已經投奔了貴州路蕭誠,這是一起精心策劃的陰謀。
大戰,已經爆發了。
想通這一切,董楨心裡扒涼扒涼的。
太晚了。
因為此刻在邊境線上的軍隊,大半以上都被自己調動了出來圍堵鄔驚與蒯鵬,邊境各寨子兵力不足,擋不住畢節守軍全力一擊,陷落已是必然之事。
這些寨子沒了還算不上滅頂之災,對於威寧來說,更重要的是兵力的喪失。
而且這些精銳戰兵,還是易娘部的核心力量。
外圍擋住畢節的宋軍是為了向大理方面證明自己的力量,如此,便能獲得更多的支援,糧食,軍械以及其它各類物資。
這兩年來陸續加強邊境的防守力量,也是為了防止石門蕃部的各部族民向畢節方向跑,他們要是全跑了,易娘部還怎麼吞併他們,壯大自己呢!
董奎作了一個大口袋,強邊了邊境的力量,然後有條不紊的吞併著各部,再有兩三年的時間,他便能將石門蕃部十好幾個部族,都化為一個部族。
那就是隻剩下易娘部。
但這便有了一個較大的問題。
威力的主力,六成以上都在邊境線上對抗宋軍。
剩餘的四成,集聚在威寧縣城由董奎親率。
邊境線上完蛋,則意味著易娘部絕大部分力量已經喪失了。
站在小山頭上,董楨凝視著遠方視野的盡頭,鄔驚的部眾已經停下了奔逃的腳步,他們似乎也在打量著身後的追兵。
不緊不慢,不疾不徐。
他們在釣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