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五年,十二月十九日。
大梁西境南線戰場。
隨著古平之戰落幕,張青柏麾下步卒累計折損超過五萬精銳,西吳這場東征之戰已經徹底宣告失敗。在與杜長青的步卒和此前南下的騎兵匯合之後,這位鎮南大將軍狼狽撤兵,沿路收攏刀口、五峰和蒺藜三座軍寨的守軍以及後方大營的軍隊, 總計約六萬餘殘兵敗將,帶著無窮無盡的恨意西撤。
集寧侯唐攸之身為大梁西軍主帥,在完成古平軍城之外的致命一擊之後,率領大軍一路追擊。由長弓軍四萬人、金水軍四萬人和京軍一萬人組成的精銳步卒對吳軍展開不死不休的報復。
韋睿和谷芒率領一萬二千名騎兵加入追擊的行列,他們之前與杜長青的對峙中沒有動手,始終保持著一個合適的距離, 所以在張青柏派出騎兵南下之後, 也沒有被對方纏上。
只是誰也想不到,裴越利用一手偷天換日硬生生改變戰場態勢,一貫用兵穩健的張青柏在古平大營上起了執念,以至於最終一敗塗地。
張青柏大敗的訊息傳來,虎城南面的曲城侯顧秋道才明白為何烏龜性子的蕭瑾敢出城作戰。
西吳鐵騎雖然強大,但是蕭瑾訓練出來的虎城守軍同樣是百戰精兵,雙方鏖戰數日始終沒有分出勝負,直到顧秋道接到張青柏的求援信,這支困住虎城長達一個多月的精銳騎兵只能南下接應。
在虎城之戰中,裴越和藏鋒衛表現得中規中矩,他們與虎城騎兵負責保護步卒大陣側翼,始終嚴格遵照襄城侯蕭瑾的安排,沒有任何出格的舉動。
這讓蕭瑾非常滿意。
他對裴越的觀感談不上好惡,只知道在南北兩線的戰事中, 這個年輕權貴居功甚偉, 稱得上大功第一人。對方的年紀又很輕,萬一仗著功勞要對自己的指揮指手畫腳,雖然他還不至於被拿捏, 可終究是一件讓人不舒服的事情。
好在這一切都沒有發生,裴越表現得極為低調。
兩人也沒有過多的交流,在西吳騎兵南下接應張青柏之後,蕭瑾留出三萬兵馬駐守虎城,親率七萬大軍南下與唐攸之匯合。裴越沒有跟隨大軍行動,他不僅將長弓騎兵和金水騎兵交還給唐攸之和羅煥章,甚至連藏鋒衛主力都暫時由韋睿統率,繼續追擊吳軍謀取更大的勝果。
在和蕭瑾與唐攸之溝透過後,裴越領一千輕騎返回古平大營。
自五月底來到靈州,已經過去七個月的時間,這半年多里他沒怎麼休息過。雖然一路艱辛收穫卻也不少,拋開他立下的無數功勞不說,光是在戰場上的飛速成長便十分值得。
一路東行,越靠近古平大營便越能感受到戰爭的殘酷。
百里荒野,處處屍首。
所幸天寒地凍,暫時還不會造成屍體腐爛以至於釀成瘟疫的危險,這也是裴越決定提前返回的最重要原因。
裂谷北面入口,藏鋒衛三千勇士壯烈之地。
那日苦戰的痕跡還在,將士們開始尋找和搬動同袍的屍首, 裴越也加入其中做著同樣的事情。
不知過了多久,一個苗條的身影來到他的身邊。
葉七看著他沉默而又憔悴的面孔,有些心疼,卻也沒有開口安慰,只是平靜地問道:“大局已定?”
裴越衝她點點頭,然後說道:“吳軍騎兵主力尚在,步卒已經被打爛了,只能選擇撤退。唐攸之和蕭瑾他們都是沙場老將,痛打落水狗這種事得心應手。這次我們的損失也不小,但西吳畢竟是以舉國之力犯境,這一仗足以打得他們元氣大傷,十年之內絕無能力再動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