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的時間節點來看,是先有了涿鹿之戰,然後才有了大禹治水。
還是那句話,在世界各地的神話傳說故事中,幾乎都記載了一場毀天滅地的大洪水,那是滅世之災。
那麼,在華夏民族的水患傳說中,那場洪災是從何而來的?
或者換一句話來說,大禹治水中的這個水,是如何引發的?
最廣為流暢的一個說法,是因為共工與顓頊不合,發生驚天動地的大戰,最後以共工失敗,怒觸不周山而告終。
也正是因為不周山的崩塌,這才引來了滔天洪水,滅世之災。
根據中國先秦古書《列子·湯問》中所載:“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淮南子·天文訓》中亦有云:“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這兩段話翻譯過來,都是一個意思。
就是說,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為帝,失敗了,於是共工發怒用頭去撞不周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太陽、月亮、星星都朝西北方移動;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湖流水都朝東南方向流去。
這便是大禹治水的前傳。
然而,在《山海經》的相關記載中,與共工相爭的,卻並不是顓頊,而是大禹!
而相柳便是死在了這一場戰役中。
戰役的地點,是不周山。
正是因為大禹和共工的這場曠古爍今的大戰,才毀掉了不周山,引發了滅世洪水的到來。
那麼問題來了,所謂真相究竟是怎麼樣的?
當然,理應以《山海經》為準!
因為這才是山海一脈最客觀的典籍!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也可以有第二種解釋,便是大禹率軍征戰不周山,打敗了水神共工!
由此引發了第二個問題,大禹為什麼要殺共工?
正如之前所說,大禹治水,是發生在涿鹿之戰以後的事情。
換句話來說,此時的炎黃二帝已經大敗蚩尤部族,一統中原,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會生出一個最為老套,也最為狗血的故事。
君無二帝。
大禹,是黃帝的人。
而共工呢?他是神農氏的後代。
也就是說,共工屬於炎帝一族。
所以大禹與共工的這一戰就很好理解了,這並非私怨,而是炎黃二帝之爭的延續!
相柳乃共工之臣,她當然也是炎帝一族的人。
因此理論上,此時的衣亦,應該如阿龍對莫小川那樣,稱呼眼前的女孩兒一聲,少主。
畢竟,她是炎帝的女兒。
在東海一役中做出了巨大犧牲,併成功阻擊了大禹東海援軍的最大功臣。
精衛!
是的,這名看起來文文弱弱的小姑娘,本屆春城裁決事務所審判長換選的其中一位候選人,便是大名鼎鼎的精衛!
那個被世人口口傳頌,銜石填海的精衛!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相柳和精衛的境遇頗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他們都是共工與大禹一戰中的戰敗一方,即便歷經數千年之久,也仍舊無法被打上正統的烙印。
但不同之處在於,精衛的命數實在是比相柳要強上太多。
原因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