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三百一十五章 鹽商的對策
奮鬥在新明朝三百一十五章鹽商的對策
新安會館位於揚州城東南區,是揚州鹽商最大的聚會場所,新安便是徽州的古稱,就像用廣陵指代揚州,太守指代知府,別駕指代通判一樣,是這年頭慣用的裝逼方式,顯得有內涵有文化。
新安會館可能是全天下最不缺經費的會館,有無數鉅富願意掏銀子,只為在同鄉面前顯耀一番。會館裡頭佔地廣大,廟宇園林樓堂廳榭一應俱全。
在近兩日,會館裡人流驟增,不過會館的執事見怪不怪。每當鹽商遇到所認為的大事,都會到這裡扎堆,一是為碰頭商議二是為打探訊息,最近的大事顯然就是縣衙新出的那斷人上進之途的禁令了。
此時的新安會館靜遠堂中,圍坐著十幾人,商談的正是禁止徽籍人參加縣試和報名府試,以及縣學徽籍生員被開除這幾件事。
十幾人看似人數不多,但並不是找不來更多的人。
此時靜遠堂並沒有硬性規定什麼人不許進來,但實際上在鹽商心中還是有一條無形的線。自拊身份不夠的,就不必進來了。
至於身份夠不夠,判斷標準很簡單很直觀,你那窩本上規定的綱鹽引數。堂上這十幾人,人均窩數是四萬引,比這個數目差太遠的,好意思進門麼?
凡是一堆人聚在一起討論如何應對某個挑戰時,總是會出現兩種風格的意見,溫和派與強硬派。比如鬧了民變,朝廷裡總是會有招撫和剿滅兩種聲音。
這次面對李縣尊的強大攻勢,在座鹽商議論紛紛的也生出了兩種對策。
鴿派認為,李佑無非要的是面子和錢財。只要滿足他這兩項。自然就將事情解決了。
鷹派堅決反對鴿派的綏靖政策,認為事情不可成例,若別人看到李佑這般可以輕易得手,那麼今後效仿者肯定不少,必須要給後來者一個警示。
鴿派想著只要將那六個蠢貨和嘴賤家奴負荊請罪送到縣衙,認下今年的江都縣鹽課,同時給李大人若干好處,便會就此抹去禁令。
鷹派力主廣邀徽籍官員和鹽運司出面施壓。同時將官司打到鳳陽巡撫與南京禮部,同時全體鹽商應該罷運綱鹽抗議一個月,說什麼也要讓李佑吃苦頭。
揚州鹽業七大鉅商之一、擁有六萬引窩本的金百萬坐在中間位置上,始終一言不發,皺眉想著自己的心事。他還要考慮到自己被李佑追討上萬“積欠”鹽課,以及自己表妹夫孟公明被李佑革除典史的事情,件件都與李佑糾纏不清,混在一起很難辦。
當初他下了三個帖子邀請李佑意欲解決問題,不過李大人一個迴音也沒有。之後情勢大變,李佑幾乎要成了鹽商公敵。他也就停止了邀約,打算等到個安靜時期再重新聯絡。不料這李大人出手實在驚人,竟然丟擲了這麼一個東西。
別的鹽商沒有與李佑直接打過交道,而金百萬則是與李大人見過兩次面的。雖然次數也不多。但他仍能感受得出李大人隱藏在囂張跋扈外表之下的機敏和狡詐,這才是他最憂慮之處。
另一大巨頭何鹽商見金百萬今天出奇的沉默,便開口問道:“要平息此事,金兄覺得軟好還是硬好?”
聞言金百萬搖頭道:“皆有不可取處。若以撫為主,成了慣例如何應付效仿者?如果每任知縣都如此效仿行事,我等就要疲於應付了。再說誰去負荊請罪?分量輕了沒有效果。分量重的誰肯去對他低聲下氣?反正我是不去的。”
“若要使硬手段,那可遷延日久、耗時頗長。縣試在八月舉行,至今只有一個月時間了,無論邀同鄉還是到巡撫衙門或南京禮部,一個月都是難以結事的。何況李佑此人我是見過兩次,行事十分不留情面,如果再激怒了他。還不曉得會做出什麼驚天事情。停運綱鹽更是提都不要提。”金百萬繼續搖頭道。
對面有人問道:“停運綱鹽為什麼不可?”
金百萬對李縣尊頗為了解,“只要我們敢停運綱鹽,那李佑就敢全部解散巡役,並停查私鹽!”
如果將私鹽比喻成洪水,那麼守著產鹽區出口的江都縣就是攔蓄洪水的大閘。沒了大閘,洪水就要衝擊良田、城市。
金百萬確實猜得不錯,若鹽商真敢拿罷運綱鹽來當做抗議施壓手段,以李大人的激烈報復性格,絕對要在江都縣徹底放開緝查私鹽,那樣整個兩淮鹽區的官鹽市場都要受到嚴重衝擊,最後倒黴的還是持有官鹽專賣證的鹽商。
如果說天下誰最希望私鹽絕跡,那一定是鹽商們了,雖然鹽商也常在運鹽船上偷偷攜帶私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