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好事罷。”
能在這眼高於頂的天之驕女嘴裡帶幾分好評的事情,一定是天大喜事罷,大約是升官…李佑欣然道:“那還不速速道來。”
千歲殿下略有疑慮的說:“不見得好做。”
若是渣到不能忍的官職,長公主提都不會提起。既然她提起了,那就說明必然有一些價值…李佑將胸脯拍得響亮,“即便赴湯蹈火,本官在所不辭!”
“你想入京還是留在揚州?”長公主突然丟擲個選擇題。
李佑心急,女人說事情就是喜歡故弄玄虛、吞吞吐吐,即便千歲殿下也不例外。他上前一步,握住起長公主的玉手,捧在胸口,“為了殿下,當然是想入京了。”
不管本心是不這麼想的,而且揚州可能比京師還舒服,但是他知道,這樣說肯定沒錯。
歸德千歲很不自在的甩開李佑大手,“別拿這套來肉麻我!你有個加科道官機會…”
“什麼?”李佑大吃一驚,他做好了各種心理準備,但萬萬沒想到“科道官”三個字。因為這三個字貌似離他這吏員出身的太遠了,比它更遠的,那只有翰林院了。
科道官也稱言官,科是六科給事中,道是都察院十三道監察御史,以及更高階的正四品僉都御史、正三品副都御史、正二品都御史。
國朝的監察系統勢力極大,同時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幾乎與行政系統並駕齊驅,用強大的口水和輿論影響著朝政。可以說,有行政官的地方,必然就有科道官,用意就是互相制衡、互相牽制,避免出現絕對專權。
大明朝所謂的文官系統,說白了核心部分就是內閣、六部加科道,其他的多數都是打醬油。
科道官一般品級不高,但卻是國朝以小制大思想的最精華體現,御史是糾劾,給事中是督察,合稱為“臺垣”。所以才會屢屢出現七品御史對抗九卿、大學士,六七品給事中敢於封駁詔書的事情。
而且科道官由於以上特色,所以流品清貴,在整個文官體系中被視為僅次於翰林坊局這些詞林官的清流,入選條件只比入翰林松一點,比六部還嚴格。
如果說非一、二甲不入翰林,那一般情況下,科道官也必須要求進士出身。在本朝非進士出身的,能入科道不是沒有,但難如登天。
讓李佑大吃一驚的就在這裡了,他知道自己沒有進士文憑,所以也就從來不奢望這輩子可以入翰林、科道這些清流官。今日在御舟上,他拿翰林院編修李登高開涮,未必沒有發洩的因素。
偏偏歸德長公主說出“你有個加科道官的機會”,如果是別人,李佑只當故意開玩笑的耳旁風,但千歲殿下不會這麼胡言亂語。
李佑飛速的盤算,他現在是正五品,地方官入京不降品級就不錯了,升級簡直是鳳毛麟角。所以李佑從不奢望自己入京可以升格為四品,能維持住五品就算升官。
但問題是,科道官中,大多是七品給事中和七品御史,只有極個別資深給事中才是從六品,難道叫他李佑這個正五品連降兩品去低就?
其實為了入清流,如果需要降一品,李佑是很願意接受的。清流是一種資本,也是一種資歷,有了這個資本和資歷,就擁有了更廣闊的上升空間。而不是像李佑現在這樣,需要挖空心思的從邊邊角角處鑽研出一條官場出路。
打個比方,李大人現在風光無限,擁有一堆實權頭銜,但如果他具有清流身份,就不會是一堆署理和差使了。
他可以直接就任當巡鹽御史,或者當鹽法道,也可以直接當知府,全部都是實職,而不是一堆署理和差使。所以天子聽到李佑的官職,才會產生“還是這麼冗長”的感覺。
所以說以李佑若有機會獲得這個清流資格,降一品絕對划算。可是如果要連降兩品變成七品,就讓李大人有點心疼了,儘管是更有含金量的七品。
這個抉擇很艱難,李佑臉色忽閃忽閃,時而咬牙切齒,時而倒吸冷氣,始終下不定決心。出生入死才賺到的五品,一夜回到兩年前,實在不甘心。
歸德長公主看著李佑的神情,笑而不語。(未完待續
精彩盡在【著筆中文網】記住我們的網址:.
瀏覽閱讀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