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外賣在兩年外賣大戰中的表現,李彥宏作為指揮家,犯了三個明顯的錯誤。
首先,在第一次補貼大戰結束後,外賣坐穩了精英市場領頭羊的位置,如果是陳沖,他會快速下沉市場,借勢攻城略地。
但是李彥宏沒有,預估錯了外賣行業的發展趨勢,以為燒錢的競爭模式到此為止了。
從而改變戰略,搭建所謂的外賣生態服務體系。
這就讓外賣在之後的市場競爭中處於被動地位。
第二個錯誤是,在第二次補貼戰打響之前,外賣可以利用5%的精英市場份額賣出一個好價錢。
陳沖在私下也多次和李彥宏洽談過收購外賣的計劃,李彥宏猶豫不決。
以為餓了麼的加入,可以待價而沽,結果第二輪補貼戰打下來,外賣的精英市場份額縮水至2%。
主陣地也從原有的二十座一二線城市,縮小到了十二城。
此時的外賣估值不過四億美金,他再想賣個好價錢,幾乎沒戲。
說不定還會虧著甩掉這個包袱。
第三個錯誤,李彥宏在長遠戰略上,不及陳沖、馬雲和馬化騰。
宅天下和美團算是騰訊雙臂,馬化騰就算咬牙忍著燒錢,也不願意損失其中一臂。
餓了麼雖然在第二輪補貼戰中敗的一塌湖塗,但是馬雲卻再次注資餓了麼,並且逼退張家豪創始團隊,派遣自己心腹空降管理。
兩人的舉動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外賣市場潛力巨大。
無序燒錢的市場競爭只是暫時被叫停,一旦有新的資本玩家進場,戰火肯定會重燃。
歸根結底,其實是有一點,李彥宏預估失誤。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人口紅利,也就是流量紅利還遠遠沒有結束。
從前世各個風口的競爭來看,團購、網約車、外賣……,還會持續不斷的有資本玩家進場。
再加上短這個風口帶來的巨大流量入口,幾乎再次催生了各大市場的殘酷競爭。
前世外賣市場最慘烈的一戰,並非發生在美團、餓了麼、外賣三家角逐時期。
而是18年,兩家市值數千億的巨頭相互偷家的時候。
美團推出各種打車優惠,挑戰滴滴在網約車行業裡的霸主地位。
滴滴則是成立外賣事業部,挑戰美團外賣的霸主地位。
兩家平臺在X市場燃起的戰火堪稱外賣市場終極一戰。
最後滴滴外賣以曇花一現的方式落敗。
除此之外,在陳沖重生前,擁有巨大流量優勢的位元組跳動也啟動了外賣專案。
【鑑於大環境如此,
是否還會掀起燒錢之爭,不得而知。
總之,李彥宏此時覺得外賣市場已經到了資本整合的最後階段,顯然是一種錯誤的估算。
三大致命錯誤,讓他徹底告別外賣市場。
….
也可以說,他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流量高地爭搶中,已經出局了。
取而代之的是陳沖和他的宅天下。
外賣大戰第二輪補貼戰之前,外賣和餓了麼達成的八億美金收購桉顯然已經不成立了。
阿里收購餓了麼,意味著馬雲親自接管外賣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