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無良所在的艦隊,受到了不少的回擊,有火銃發射的子彈,也有箭雨,不過幸運的是,艦隊的船舷高。
木欄就已經擋下了大量的子彈,箭雨。
反觀對面的日本足輕,沒有這般幸運,他們對面的光復軍每人人手一柄火帽槍,不僅射程遠,而且子彈密集。
大量的足輕中彈倒地。
這些日本足輕不僅身材矮小,連護甲也十分地薄弱,他們中彈之後,基本沒有生還的可能。
加上對面船上還有好幾挺機槍,對著岸邊的人進行掃射。
加劇了日本足輕的傷亡。
孫無良吐了一口唾沫,“真他娘該死了日藩人,跟猴子一樣,居然想來搶我們的船,簡直就是找死!”
在他看來,這些日藩人個個瘦弱不堪,是長期營養不良造成的結果。
但他並不知道。
這個時期的日本人瘦弱是有重要的原因——被隋朝忽悠。
中國隋朝時期,中日雙方就已經有了交流,聖德太子和中國隋朝正值蜜月期,他曾經派出遣隋使,引進隋朝先進的文化。
有一次他聽高僧說:“大隋物阜民豐,皇帝崇信佛教,國家強盛又井然有序”。聖德太子受到啟發,從此在國內極力推崇佛教
佛教是不允許吃肉的,所以聖德太子積極響應“不吃肉”的戒律,下達了“禁肉令”。
規定人們可以吃魚,但是不能再吃牛肉、馬肉、雞肉。
豬肉和鹿肉可以食用,之後的歷代天皇又下令:狗肉、豬肉、鹿肉等肉都不可以再吃,最好“全民吃素”。
因為天皇的精神象徵,並下達諭旨,逐漸地使得全民不得吃肉。
於是人們只好吃菜,平常就吃大米、菌菇、鹹菜、野菜、醃蘿蔔,再喝一碗湯。如今風靡日本的味噌湯,也是人們透過長年吃菜喝湯研究出來的。
這樣的傳統導致日本人,長期缺乏高質量的蛋白質,身體的營養缺失,使得他們身材瘦弱矮小。
這在明治維新後,“禁肉令”才被廢止,國民的營養和身體素質便大大地提高。
但如今這時期的日本人確實是矮小個,身材超過1米5的已經是高個子。
不過令孫無良大為驚訝的是。
這些是日本足輕,損失了大量計程車兵之後,卻依舊保持著極高的精神狀態。
一點也不像清軍,一炮而散。
日本足輕繼續反擊,只是火力沒有之前那般兇猛,他們怎麼也沒想到對方的火力竟然如此兇猛。
他們派來的足輕,很大一部分可是藤甲兵,弓箭手只佔一小部分,就連火銃手更是如此,幾乎一成都不到。
他們原以為搶奪對方的戰船。
最為合適的便是登船作戰,在船內與這些人廝殺,就能順利地將船搶到手。
根本沒有考慮帶大量的火銃手,以及弓箭手,這些遠端兵不過是輔助而已,主力還是近戰的足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