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小夥子嚼了八年檳榔,活生生嚼出來的癌症。”手術室裡,朱德文說道。
“他就沒發現自己臉越來越僵,越來越硬?”林陽很遺憾地問道。
“我問了,他只是覺得自己咬肌越來越強壯,還認為是好事。”
“沒聽過一句話?檳榔加煙,法力無邊;檳榔加酒,天下我有!”張豔麗難得在旁邊插一句。
眾人聽了又好笑又心酸。
“病人說一開始就是小潰瘍,他沒管,後來慢慢就習以為常。最近一次潰瘍面很大,一個多月都沒好,又流血又疼,才來醫院。”
“我門診一看就知道啥情況,趕緊讓他住院了,才三十二歲……”好為人師的人都是話癆,朱德文亦是如此。
眾人一邊做手術準備,一邊聽著朱德文講病人的故事。
“他是卡車司機,經常開夜車,嚼檳榔能提神。”
“哎,這種職業是挺難的,開一晚上的車,抽菸喝茶嚼檳榔都是為了工作……”
“檳榔就該禁絕,這種東西對口腔醫生來說就是毒品啊。”郭力源年輕,思想也很激進。
檳榔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東南沿海各省居民迎賓敬客、款待親朋的佳果,因古代敬稱貴客為「賓」、為「郎」,「檳榔」的美譽由此得來。
但華國嚼檳榔最厲害的地方眾所周知,是湖湘。
厲害到什麼程度?就是厲害到湘雅的口腔專業憑藉治療檳榔導致的纖維化和癌症而世界聞名……各種手術爐火純青。
嚼檳榔最先導致的一種疾病就叫口腔黏膜下纖維化。
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是一種慢性疾病,可侵犯口腔的任何部位。
由於固有層的纖維組織變性和上皮萎縮,從而引起黏膜硬化,形成條索,最終引起牙關緊閉,妨礙口腔各種功能的發揮,併成為癌前狀態。
大概什麼感覺呢,就是柔軟的臉頰開始變硬,從口腔內部逐漸向外蔓延,直到整個臉都板結成一塊極硬的纖維化組織。
這些都是由檳榔中的檳榔素導致的,檳榔素會刺激口腔粘膜,導致增生過角化。
而口腔纖維化的治療和緩解只能透過一些特定藥物,效果也不好,基本是一種永久性病變。
如果由口腔纖維化變為口腔癌,那麼治療的必要步驟就是“割臉”。
因為其發生部位的特殊性,醫生只能根據癌症組織的大小情況來割除“面部組織”。
人臉是門面,臉部被割除一大塊的恐怖可想而知。
“今天把全頸清做了,中午飯我請。”今天謝宏沒來,朱德文做主。
手術時間很長,手術又不是緊急手術,所以眾人中午會利用短暫的時間去進食補充體力,然後再回來繼續手術。
全頸清就是頸淋巴結根治性切除術,切除有可能轉移侵犯的所有頜面頸部淋巴結。
口腔癌不同於喜好突襲般遠處轉移的肺癌,它擅長的是穩紮穩打的攻城略地。
從最容易到達的淋巴開始,區域性轉移的同時,一個淋巴一個淋巴地出現它的痕跡。
而這些淋巴結的數量因個體不同,數量高達幾十枚,甚至近百枚。
手術過程中必須謹慎地將疑似轉移的淋巴結一個個清除,否則遺留一個都有復發的可能。
而復發的結局很明顯,即難逃一死。
手術開始,大家都打起十二分精神,三十二歲的年輕生命能不能重新譜寫就看這臺手術。
“先上電刀,來,哪個說一下外科無瘤原則?”
朱德文認真開始手術,開始前沒忘了提問。
林陽混了個二助在旁協助,這種簡單的問題已經輪不到他,自有學生回答。
“無瘤原則包括……”
十幾點,學生們說了起來。
口腔裡的癌細胞就像生長在潮溼陰暗地裡的毒蘑菇,一有機會就肆意播散它們繁殖能力極強的孢子,然後擴大自己的繁殖領地。
俗話說相由心生,為什麼有經驗的醫生一看腫瘤就能大致判斷好壞?便是出於此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