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混沌星球都以【東西南北中、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為【部】,如【諸夏聯邦】的東部九京。
【殷星】內部固然分成很多勢力機構,但由於共同抵禦【方族】的原因,在很早以前就擁有領導【殷星】各族的統一機構。
此機構的名稱受局勢影響,也是不斷的更改,直到約六千餘年前,才在與【方族】的戰爭中,佔據絕對的優勢,從而正式定名為【殷墟帝國】。
【殷族】受【方族】文明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帝制”只是其中影響之一,【王侯將相】的因素,在【殷墟帝國】也是根深蒂固。
【殷墟帝國】的【王侯將相】只是【爵位】,並沒有獨立稅收、軍隊等等權力,更象是財閥、鄉紳、土豪等等,但享受諸多的特權。
由於與【方族】的戰爭綿延數萬年,【殷星】的人口嚴重不足,休生養息也是絕無可能的,【方族】是不可能允許曾經的奴隸推翻自己。
而【方族】只需要進行【祭祀典禮】,就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昊種”,這些“昊種”不存在什麼成長期,落地就能形成“戰力”。
【殷族】諸部能夠獲得崛起的機會,就是【篡位之戰】後,【方族】整體進入衰敗,直到發現“昊種”,才止住衰敗。
儘管【方族】衰敗期較為漫長,但【殷族】修煉者數量增漲,卻也是需要漫長的時間,等【方族】捲土重來,【殷族】就進入持續“掉血”期。
吸收外域族群就成為【殷族】,補充新鮮血液的主要手段,但混沌五方星球本身是難以進入的,這跟星球土著們的意願無關,僅是星球本身的排斥、拒絕。
如此就需要進行“接引”,【殷族】諸部也因此派出大量的修煉,在【太上諸界】行走,一方面拉攏流浪的修煉者,一方面將【接引物】投放到【太上諸界】。
【印章】就是【殷族】接引域外族群的【信物】,它在漫長歲月中輾轉,也就難免有所磨損,致使那枚原始【印章】,無法開啟,得不到【接引】。
不管誰曾經修復過【印章】,它最終還是在【義渠國】第四任國君手中,成功被啟用,國君帶著兩百餘萬子民,被接引到了【殷星】西北部的“落霞郡”。
曾經的子民或老死,或戰死,唯有國君登祇,從而獲得漫長的【壽命】,而國君僅僅修煉了兩千兩百餘年,這讓國君受到當時【殷族】內閣的注意。
【殷族】有記載以來,最快修煉到登祇的時間是六千餘年,【殷族】內閣迫切想知道“國君”有何不同,“國君”如此快速登祇的修煉方式,是否能複製,等等。
“國君”也因此獲得更多的修煉資源,知道更多【方族、殷族】等等資訊資料,而如今已是【伯祇】的“國君”,在不久前有所“感應”。
“感應”出現後若是沒有及時“鎖定”,很有可能會消失,“國君”鎖定的速度極快,從而知道觸發自己“感應”的,是某位【上祇】在回溯自己的“舊物”。
很多舊物的痕跡並不會刻意去清除,追溯或回溯的“媒介”,本身是需要很強的超凡特性,否則是無法承受【觀想】的溯源。
當年開啟【衢】時依然有些倉促,且“國君”當時也尚未踏入修煉,對很多修煉上的禁忌不清楚,等他了解到這些時,有些痕跡是無法進行操作的。
但那十八枚【印章】,“國君”是很在意的,也在有能力時,對十八枚【印章】留下的“痕跡”進行阻隔。
痕跡阻隔,一般是指無法獲得原先【實物】時,在【實物】與【自身】之間設下一道屏障,一旦【實物】被【觀想】,此道屏障就會起到阻隔的作用。
最好的阻隔自然是直接在“痕跡”上進行,比如在【實物】上設下禁制,一旦有誰嘗試【觀想】,則會遭到【禁制】的反噬。
一是為自己“感應”鎖定延長時間,一也是讓【觀想】者知難而退,等等。
但國君當時沒有能力返回【地藍星】,他尚未展現出修煉上的強大,也就無法對自己留在【地藍星】的痕跡進行操作,更無法取回一些舊物。
等國君有能力時,才發現以自己目前的【種族】,要重返【地藍星】是很艱難的,就算能重返也會遭到【地藍星】修煉者的撲殺。
數小時前的“感應”固然讓國君鎖定,國君也將自己的【意志】降臨,但這種降臨其實更多是威懾、警告,真要降臨不僅消耗巨大,也有未知的危險。
很顯然,警告並沒有起到作用,在【地藍星】的未知【上祇】,依然在對那枚【印章】進行【觀想】,並且迅速擊潰國君佈下的阻隔。
國君是有增強阻隔的機會,但很快發現未知【上祇】的【偉力】太過澎湃,也就是擊潰他佈下阻隔的【偉力值】太多,多得讓國君不敢增強。
意識到此位【上祇】強過自己太多,國君思考了一段時間後,在【塵緣】中尋找【印章】的資訊,繼續【觀想】、追溯,以此種方法與未知【上祇】進行“溝通”。
趙君宗沒有拒絕與那位【義渠國】第四任國君進行溝通,從而知道,【義渠國】一夜之間消失,原因居然是【殷墟帝國】吸引“外資、人才”。
但他願意溝通的主要原因,則是另外十七枚【印章】的資訊,他無法從擁有的那枚【印章】,溯源到另外十七枚的,儘管已經突破“國君”的阻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