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州、登州兩府相比規模(人口錢糧)而,在明朝中前,菜州更大。
但明末隨著登萊巡撫的設,登州的地位陡然提,並且發往遼東的糧響和貨物都在此轉,因此登州一時之間成為整個山東頗為亮眼的一座府,史稱「登之繁,遂甲六郡「(山東當時總共只有六個府)。
但在整個」登萊之亂」過程,登州的表現讓人大跌眼,而菜州則戰鬥英,以至於此後膠東半島流傳這樣一句話:「紙糊的登,鐵打的萊州」。
當然,事出有因。
登州府城裡的遼人更,而且城內的耿仲明一看形勢不妙乾脆也反,所以孔有德只用十三天就拿下了蓬萊。
或許舉兵反叛並不是孔有德的本,更多是出自李九成的攛掇。但是一旦真正舉起了叛,那就由不得他們再做選擇了。
孔有德也,李九成也,他們肯定都沒有推翻大明自己當皇帝的打算。起兵之初他們甚至連什麼戰略目的都沒,具體造反造到什麼程,叛軍的高層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
不過等叛軍拿下登州府城,肯定商量過後路。
登州位於膠東半島北海岸線的中,往東可至福山、寧海、文登;北渡海可至旅,向西經黃縣、招遠可至萊州再入山東內陸;南邊翻山則入棲霞境內。
就當時的形勢來,西向攻萊,據膠菜河天險而守,進可威脅山東內,退可劃河自,為上策;
而放棄登,捨棄輜,北渡海至遼,雖然可以避免明軍徵,但好不容易得到的登州錢糧兵,不戰而拱手讓,且後金方面態度不,容易騎虎難,因此為下策。
李九成、孔有德、耿仲明都很清,如今朝廷焦頭爛,任何兵變民,只要上了一定的規,招撫幾乎是朝廷最先做的一件事。
遠了不,就是天啟末崇禎初的幾次兵,幾乎沒有一次不是以「招撫」而告終。就連身為總兵官的黃龍在皮島被暴亂士兵拷,甚至打斷了,最後也「招撫」了事。
所以他們應該是打算用造反來獲得最好的「招撫」條件。那就必須先展示一下實力。
從行軍路線來,拿下蓬萊,叛軍向西攻下黃,隨後招遠聞訊投,叛軍不到半個月之,連下三,氣焰頗為囂張。
不,幸好在東面的福山方,叛軍進攻不,未能攻下縣,使得膠東半島東部的人力物力未被叛軍所用。
繼續向西進攻萊,一來是為了控制進入膠東的通,以此自保;二來是向朝廷施加壓,增加談判籌碼。
所,他們起初表達願意接受招撫的意,是緩兵之,用來拖延朝廷鎮,儘量擴大地,增加實力。
只要有了強大的實,就能跟朝廷提出更好的條件。而這個條,是很多東江出身的將領一直有所企圖的。
….
本章未,請點選下一頁繼續
那就是將東江鎮變成名義上隸屬於大,實際能夠遊走於大明和後金之間的第***。
這樣的苗頭在當時的關寧鎮已經出現――統兵的將門家族正在向軍閥轉,不但坐領大筆的軍,朝廷也開始漸漸的指揮不靈了。
尾大不,騎虎難下。
朝廷為了對付後,只能源源不斷的給對方輸送軍餉糧,讓他們形成事實上的割據一方的軍閥。
曾經毛文龍死後左右東江鎮的劉興祚兄,就有這樣的打算。但劉氏兄弟不是追隨毛文龍起兵的東江舊,號召力有,所以最終不能成事。
相比之下李九成、孔有德等人全是當年跟隨毛文龍起,一手締造東江的舊部。李九成還當過東江副總,在東江舊人中威望很高。
只要朝廷願意招,由李九成出任東江總,東江舊部就能擺脫黃龍這個「外人」。放開手腳自由行事了。而且他們
還能在事實上控制膠東。
算盤固然打得不,但是大淩河之戰剛結,朝廷就冒著風險調遼軍入關平叛。
叛軍紙面兵力不,但精銳主力也就一二千,野戰失利後只能退守蓬萊。
如意算盤也就泡湯了。
而這時朝廷經過爭論後最終下定主,棄撫而剿。
孔有德等人最後一條,只有從海路逃亡去投韃。
……
崇禎五年的最後一,李自成由南京千里迢迢跑到了登州府城蓬萊旁邊的黃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