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華和馮錫範這回能不能出頭不好說,反正天地會的總舵主已經變成了趙近南。
不提他們了。
李自成抓緊時間親自給竇雲章、李守義等人培訓了五,給他們介紹了下毆洲的風土人情歷,講了講需要注意的問題。
大統領特別強,要時刻牢記自己是天朝上國的使,不要墮了我大順的威風。
當然也要把困難說清楚。他們要是半路遇到風暴翻船那沒辦,大統領也不可能找老天爺報仇。
如果是在海外受了欺,遇到不,大統領除了會提供撫卹,還向他們保,「將來我會帶領千軍萬馬踏平蠻夷之國……」
竇雲章、李守義等人感動的熱淚盈,連忙表示一定會把差事辦,絕不辜負大統領信任。
兩人帶著大隊人,帶著「使節」和「國書」上路了。
遞交國書嘛大概也是源於外交「使節」。
在天朝歷,「使節」並不是對人的稱,而是一種官職的憑證。
卿大夫聘於諸侯,國君要授其任職憑,這種憑證就叫「使節,又叫「符信」;使臣受命出使他國,國君也要給予他出使憑,這種憑證也叫「使節」、「符節」。
「使節」就是使臣所持的信物。
作任職憑證的「使節」大多用銅鑄,並根據任職地區的不,分別鑄成不同的動物影象。在山區任職,授其「虎節」;在平原地區任職的授其「人節」;在湖澤地區任職的授其「龍節」。
作出使憑證的「使節」一般都用竹子為,上面綴些犛牛尾等裝飾,故又稱亦稱旄節。
漢朝張騫出使西域、蘇武出使匈,持的就是這種「使節」。狀如旗,用竹杆作,頂部綴犛牛尾。
蘇武始終把「使節」帶在身,等他在北海放完羊迴歸天朝的時,節仗上的鬚子都爛光了。
後世狡猾的倭寇們就把「使節」這東西偷回去用了。那些年被殲滅的鬼子部隊不在少,但很少能繳獲到軍旗。
因為可以說鬼子的軍旗形式實際上根本不是旗,而是「使節」。他們仿造了天朝古代的「受命持節」禮,實際上那根花裡胡哨的旗杆才是他們的「軍旗,旗面反倒只是個裝飾物而已。
扯多了。
當,後世外交使臣早就不持有「使節」,而是以國家原首簽署的「國書」為憑證。
老李要維護天朝傳,正如有「文牒」就不必改用「護照」稱呼一,「使節」也要繼承。只是怕毆洲蠻子們看不懂天朝上國禮,順便再加一份「國書」。
剛送走這一隊人,李自成還沒喘口,各處陸續傳來訊息。
曹文詔已經退,李過佈置好了防,正要和張道濬清繳上黨明軍。
他們會兵分兩路——
張道濬領兵由端氏鎮過空倉嶺去大陽,擋住北面可能會有的援軍;….
本章未,請點選下一頁繼續
李過帶兵南下從陽城到澤,先剿滅左良玉。
之後二人再合兵北,與太行山高一功配,掃蕩尤世祿等所有明軍。
只要把明軍的機動力量消滅,剩下的城池隨時可以拿下。
李自成剛看完李過、張道濬聯名發來這份,後腳左良玉的信件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