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決定事物成敗的往往不是會與不會,而是在於技巧是否到位。
我們知道,抽象性語言適用於無法觀察到的僅僅依賴於想象的事物,而具體性語言適用於能夠觀察到的,無需藉助想象的事物。完美理想主義型的上司在與下屬交談的過程中很少談論到他們看到的事物比如汽車、樓房和電腦等,而總是更傾向於談論那些僅憑想象力得出的事物,愛與恨、天堂與地獄、趣事與災難、心情與精神、時代與紀元、信仰、幻想、前途展望、自我等,他們的語言猶如一位牧師,總是企圖去教化他人,“狂喜是內陸的靈魂向海洋的行進,越過房屋……越過海角……融入深奧的來世”,這是典型的完美理想主義詩人艾米莉・狄金森的情感資訊。你由此可見一斑。
從另一方面來說,完美理想主義型的上司的思想和語言天生具有歸納性,也即是說他們敏於一葉知秋,由細節得出普遍性的概括,由事物最細微的表象進而瞭解它的全部。由於理想型的上司通常總是把注意力放在無形的潛在事物上,因而對任何的蛛絲馬跡――簡單提示、細微跡象、暗示、符號等等,都會顯示出一種非凡的敏感性。特別是偶然性的心靈感應,將會讓所有的人都感到驚訝,他們的這種第六感覺――讀懂引申意義,會使他們跟著預感行事,重視自身感受。
一、妙用暗喻
三國時蜀國發生了一次嚴重的旱災。作為蜀君的劉備出於好心,下令全國禁止釀酒,以免浪費糧食,為杜絕後患並要把釀酒用具全部毀掉,否則與釀酒者同罪。人們都覺得劉備武斷得未免近於苛刻,只苦於沒有人敢提出改善的意見。
一天簡雍陪劉備在外遊逛,簡雍看見前面走來一對同行男女,就煞有介事地告訴劉備:“主公,他們兩個要相互勾搭,您為什麼不命令侍從將他們拘捕起來?”劉備不解其意,好奇地問道:“你怎麼會知道他倆要相淫?告訴我,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簡雍笑著回答:“這還不簡單,因為他們都有性器官呀!”
劉備聽後啞然失笑,心想,有性器也不一定就相淫呀!這與我所規定的有釀酒器具的人和釀酒者同樣遭受處罰是相同的道理啊。不等簡雍再說什麼,便手指著簡雍大笑起來,立即下令,對那些有釀酒器具的人不再加以處罰。
面對完美理想主義型的上司――簡雍深知劉備的特性,透過一次看似極為簡單的暗示,“男女有性器官”,使得劉備很快就讀懂了簡雍所要說的真正含義――“酒器”。由此可以看出,作為完美理想型上司的下屬,你必須理解的是在與上司溝通時,有時只需一個暗示,一個簡單提示,一個簡單訊號,便可以使上司很快就能領悟到你的想法。
同時,也正是由於這種超強的“領悟力”,使得你在與上司交談時,切不可掉以輕心而要精心、細緻地準備。因為任何細微的疏忽或言行,都難逃完美理想型上司的“法眼”,並進而“窺測”出你內心的“真實秘密”,比如你對他的不滿等。如此一來你的全部心血都將白費,他們也將很難接受你。事實上也是如此,上司一旦給下屬作了某種定性,那將很難改變了。
二、休逞口舌之利
當年攻取四川時劉備曾與劉璋在清縣會面,當時劉璋的部下張裕在座。張裕的臉上多須,劉備就拿他開玩笑:“我從前在老家涿縣,那地方姓毛的人特別多,縣城東南西北都是毛姓人。這縣令說:‘諸毛怎麼都繞涿(借指“啄”即嘴)而居呢?’”
張裕不讓人,馬上回敬說:“從前有人做上黨郡濰縣縣令,遷為涿縣縣令,調動之際回了一趟家。正好這時有人給他寫信,封面不知道如何題署好,如果題‘潞長’,就漏了‘涿令’,題‘涿令’就漏了‘潞長’,是後只好署‘潞涿君’。”借“潞”為“露”之諧音,諷刺劉備臉光露嘴無須。
當時劉備很不高興。後來張裕投奔劉備,曾勸劉備不要取漢中,說取漢中於軍不利。劉備不聽,出兵攻取漢中,證明張裕預言不準。
後來張裕又私下向人洩露“天機”,說魏文帝黃初元年劉備將得益州,九年後將失去益州。劉備不忘當年受辱,藉機要殺張裕。
諸葛亮問張裕犯了什麼罪,劉備說:“芳蘭當門而生,不得不鋤去。”雖然劉備的藉口不高明,但劉備是主,權力大,最終佔了上風,還是把在自己心中留下不良印象的張裕給殺了。
作為下屬,在理想主義型的上司面前,你永遠要記住,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而且要儘量做到完美無缺,更不要傷及他的自尊心,否則,一旦你在他心中留下不良印象,你的一點小小的缺陷都會令他反感,那時,你可要堤防他的“小鞋”了,你可真是麻煩了。
三、做事要大智若愚
完美主義者總能從“一粒沙子裡看到一個世界,從一朵野花中看到一個極樂世界,用手掌撐起無窮大的東西,從一個鐘點看到永恆”。因此,他的某些想法和做法都是極端的。其實也正因為如此,理想主義型的上司才更不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見或建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斯大林,由於受反常的“自我尊嚴”的驅使,變得很難接受別人意見。
“惟我獨尊”的個性使他不能允許世界上有人比他高明。莫斯科保衛戰的前夕,大本營總參謀長朱可夫將軍曾建議說:“放棄基輔城”,以免遭到德軍的“合圍”。這本來是一個很有戰略眼光的建議,但是斯大林聽不進去,當面罵朱可夫“胡說八道”,並一怒之下把朱可夫趕出了大本營。不久,基輔果然遭到德軍的合圍,守城的紅軍全軍覆沒。等到斯大林對朱可夫說“你是對的”時,已經是馬後炮了。但是,一度當了蘇軍大本營參謀長的華西里也夫斯基,卻往往能讓斯大林在不知不覺中採納他正確的作戰方案,從而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華西里也夫斯基的進言策略非常別緻。
在斯大林的辦公室,在華西里也夫斯基與斯大林閒聊時,他在談天說地中往往“不經意”中“順便”說說軍事上的問題,既不是鄭重其事的,也不頭頭是道。可是奇妙的是,等他走了以後,往往使斯大林想起了一個好計劃。過了不久,斯大林在軍事會議上陳述了這個計劃。大家都非常驚訝斯大林的深謀遠慮,紛紛讚賞。斯大林也自然十分高興,再看看華西里也夫斯基是顯得十分驚訝,好像他也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計劃,並且表示十分的贊同。這樣一來,再也沒人想到這是華西里也夫斯基的主意,甚至斯大林本人也不這樣想了。但是,上帝最清楚,統帥部實施的還是華西里也夫斯基的計劃。
華西里也夫斯基在軍事會議上進言時,他所採用的方式方法更是讓人啼笑皆非。他首先講三條正確意見,但口齒不清,用詞不當,前後重複,沒有條理,聲音含混,因為他的座位通常靠近斯大林,所以只要斯大林一個人明白他的意思就行了。接著又是他畫蛇添足地講兩條錯誤意見,這會兒,他卻振振有詞,條理清晰,聲音宏亮,必須使這兩條錯誤意見的全部荒謬性昭然若揭時才能罷休。這往往讓在場的人膽戰心驚。
等到斯大林決定時,當然要首先批評華西里也夫斯基的兩條錯誤意見,斯大林往往批評得痛快淋漓,心情舒暢。接著,斯大林清晰地闡述他的決策,他當然不像華西里也夫斯基一樣詞不達意,含混不清。但是華西里也夫斯基心裡明白,斯大林正在闡述自己的觀點,只不過是做了加工、潤色而已。這時候,誰也不再追究斯大林的意見是從哪裡來的。
這樣一來,華西里的意見,也就移植到了斯大林的心裡,變成了斯大林的東西,而付諸實施。
事後,有人嘲諷華西里也夫斯基神經有毛病,每次不讓斯大林罵一頓心裡就不好受。華西里也夫斯基往往是笑而不答。有一次,他對過分嘲諷的人回敬道:“我如果也像你們一樣聰明,一樣正常,一樣想得到最高統帥的讚賞,那我的意見就會像你們的意見一樣,被丟到茅坑裡去了,我只想我的進言被採納,我只想讓前方的將士少流血,我只想讓我們多打勝仗,我以為這要比討斯大林的歡心要強得多。”
在整個二戰期間,斯大林在軍事上最器重兩個人,一個是華西里也夫斯基;一個是朱可夫。有人說,軍事天才朱可夫之所以被斯大林器重,從某種意義上講正好與斯大林器重大智若愚的華西里也夫斯基有關,因為器重朱可夫也是華西里也夫斯基的主意之一。
理想型的上司因其有追求完美的特性,往往是惟我獨尊的,就比如說斯大林這樣的人物,從心理上講,是容不得別人在自己跟前指手畫腳或出謀劃策的,但華西里也夫斯基(下屬)又有義務向他坦誠相告。當你面對這樣的上司時,也需要你要像華西里也夫斯基那樣懂得運用做事的技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