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武英殿。
朱允炆審視著一份錢塘文書,嘴角露出了笑意,目光中滿含期待。
來了。
于謙終於還是踏上了歷史的舞臺。
這些年來,大明風雲變幻莫測,自己曾不止一次擔憂,改變歷史之後,那些歷史中的人物還會不會出現。
現在看來,那些驚才絕豔的人物,該來的一樣會來。當然,那些于謙的死對頭,也一個個將會到來。
只不過,于謙能入龍門,其他人,未必能。
朝政清明,容不了小人。
朱允炆與朱文奎都是勤勉之人,對身邊的宦官只是讓其負責本職,並沒有委以重任,更沒有放任宦官掌握權勢。
沒有宦官專權,未來自然就不可能有幾個死太監總想當英雄。沒有這些事,像王振、曹吉祥等人物將存在於民間,或當個教書先生,或老死一生,史冊難尋一筆。琇書蛧
馬哈木現在住在金陵,他現在還沒孫子,至於以後有了孫子起名叫也先,估計也沒興趣去土木堡旅遊,日後心血來潮想出去玩,估計也是南下去蘇杭。
歷史人物該出現的還是會出現,多年改革,只是拆除了一些人的舞臺,修補了一些人的舞臺,重建了一些人的舞臺。
「于謙,你可要快點長大啊,朕盼了你好多年了。」
朱允炆回想起多年前去錢塘時,于謙還是個小傢伙,如今已成少年,並在縣學入學考試中寫出了這首《石灰吟》,一舉成名!
「將這份文書交給太子。」
朱允炆命內侍拿走,然後看向吏部尚書蹇義,問道:「你認為是時候精簡人員了?」
蹇義重重點頭:「皇上,雖說朝廷稅賦這些年連連增長,每年除去各項開支外尚有一些剩餘,並無財政危機。然眼下朝廷要辦的事還有許多,文教、基建上的投入依舊有些不足。臣以為,可以適當削減朝廷官吏與雜役數量。」
朱允炆起身,從桌案後走出:「仔細說說。」
蹇義肅然道:「就說鳳陽府、台州府、徽州府等等,每個府衙只需要官吏、雜役一百二十餘便可運作,並不會耽誤事。可如今鳳陽府官吏與雜役的數量是二百三十七人,台州府是二百零八人,徽州府是二百三十一人,其他府衙同樣存在類似問題。」
「不僅僅是府衙,還有縣衙,尋常一縣,配置官吏、雜役六十足夠,縱是大縣,上縣,最多無需過八十。可普查縣衙官吏與雜役數量,罕有不過百。相對於洪武三十一年,僅僅是府衙、縣衙的官吏、雜役數量就增加了五千二百三十九,每年需要多支給錢鈔不下十五萬貫。」
朱允炆微微皺眉:「吏員與雜役增多並不是好事,確實應當整頓。只是遷都在即,這個時候精簡衙署人員是否不妥?」
蹇義堅持:「正當時。」
朱允炆想了想,對蹇義道:「與內閣商議,若內閣無異議,擬好公文送來,朕會批准。」
蹇義無奈。
看得出來,朱允炆是暫時拒絕了。
朱允炆看著退走的蹇義,揉了揉眉心,自己何嘗不想精簡人員,只不過現在不是最好的時候,再有半個多月就要遷都,這段時間裡,力求平穩。
但凡「點」上的事,可以繼續推進,而涉及到「面」上的事,能推遲便推遲。
不宜有太大動作,一切以遷都為主。
朱允炆看向輿圖,目光落在烏斯藏,似乎眼前是險峻山嶺,是無垠雪原。
雪已白頭,樹依舊吐翠。
宗喀巴收回了目光,轉過身看向布達拉宮,面色凝重。
釋迦益西站在宗喀巴身側,恭敬地抬起手,掛在虎口處的佛
珠串晃動:「尚師,這次多教再次集結,是為宗教爭執,還是為地方大小領主征伐,亦或是為大明事?」
宗喀巴對釋迦益西說:「為和平而來。」
和平?
釋迦益西重重點頭。
近一年以來,烏斯藏陷入了混亂之中,沒了和平。
建文十一年六月,烏斯藏各地掀起了反對明朝駐軍的浪潮,各地領主紛紛站出來發聲,甚至有人派遣軍隊佔據要道,阻斷了茶馬古道,阻斷了進入烏斯藏的必經之路。
不允許大明軍隊進駐,實現烏斯藏人治理烏斯藏,這是一群人的狂歡,站在那裡吶喊,似乎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