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朱高熾、朱高煦的死活,朱棣是一點都不擔心。
作為統兵主帥,帶著二十萬大軍為朝廷征戰,朱允炆再沒腦子,也不可能殺了朱高熾、朱高煦,有天大的仇怨,也得等著自己回去了再處置。
何況眼下收到的是家書,只是一個母親擔憂孩子受苦罷了,並沒有提到性命之危。
丘福的目光投向地上的灰燼,它如同野心枯萎之後,燃燒殆盡只剩下了這點不起眼的渣渣。十一年前的雄心壯志,豪氣干雲,終內斂成了忠心耿耿、戍邊偉業。
罷了,我丘福跟著的是他,哪管他是闖蕩地獄還是殺向瀚海!
隨著將校、督官等一再開導,軍心穩定,軍士堅定了前進的信念。
各部軍隊有條不紊地準備著,無數駱駝集結,無數百姓集結,無數糧草集結。
大軍尚未行動,已有先遣軍隊帶騎兵進入瀚海,護衛輜重後勤打前站,沿途以木樁設定為簡單的營寨,儲備糧草與水等物資。
後勤局為了保障這次行動,準備沿途每次三十里設定一座小型後勤據點,每一百五十里設定一座大型後勤據點。
大同府成為了此番行動的最大依託,山西布政使丁景福掌控山西十一年之久,深得民心,此番丁景福為保障大軍糧草供應,喊出了「支援一車糧,打死韃靼狼」、「為皇上納福,捐糧越多,納福越多」、「打完這一仗,山西無戰事」等口號。
山西百姓對建文皇帝的好感是爆棚的,尤其是移民五十萬百姓之後,許多安頓在河南、山東、北平諸地的百姓都念舊,想回老家看看地方上也不阻止,大大方方讓來,也不怕不回去了。
原是分離之苦,悲傷的事,硬生生被朱允炆搞成了一般性質的分家,雖說這個距離遠點,但道路修平了,山裡也沒猛虎了,路上也沒盜匪了,加上移民出去的百姓都得到了良好安頓,多年來有了不少積蓄,冬日的時候,路上有不少人結隊而行探親。
不良於行的人朝廷也沒虧待,驛站民郵讓兩地之間的聯絡變得更是緊密。
從前慢的信,現如今已不需要兩個月便能跑個來回。
山西百姓感念建文皇帝的好,紛紛響應,有糧食的拿糧食,有衣被的拿衣被,有力氣的去運輸,沒力氣的編織筐婁、縫製鞋子等。
為了這一次遠征,山西百姓無私地貢獻著。
但常家、侯家、渠家等大晉商卻保持著令人匪夷所思的安靜,只象徵性地拿出了一些錢糧。雖然談不上什麼抵制,但也談不上多大力度的支援。
直至大軍出征的前一日,常家突然宣佈支援大軍北征,捐贈朝廷錢五十萬貫,糧五萬石。隨後不久,晉商商會動作起來,出手闊綽程度驚人,僅僅是商會共同所給錢財便超出了一百七十萬貫,更不要說還有二十多萬石糧。
丁景福的疑惑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為朝廷的文書在大軍出征之日送達,當看到朝廷文書中的落款時,丁景福如同一個委屈的孩子,嚎啕大哭起來。
哭是會傳染的,從一座城,傳到另一座城,從長城之內,傳至長城之外。
朱棣正在檢閱軍隊,尚未講話,便看到遠處一隊騎兵拿著日月旗闖入軍營,軍陣紛紛讓開道路。
「顧三審,嶽四海?!」
朱棣看清了來人。
徐輝祖、平安、鐵鉉等人紛紛上前,緊張地看著來人。
這是安全域性的高階將領,是朱允炆的得力部屬,他們在這個時候出現在大軍之中,定是有大事宣佈。
到底是好訊息,還是壞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