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炮兵營,並不是騎兵與火器簡單的結合,騎兵扛起虎蹲炮炮或火銃,催馬奔襲就完事了。背後涉及到的問題很多,如後勤補充,與其他兵種的配合,火器操作的便捷性最佳化,進攻時的火器選擇,撤退時如何確保安全,防禦時的軍陣型別,大戰役時的列陣,追擊時的陣型……
千頭萬緒,不是一般人可以搞得定。
朱允炆選擇朱棣,因為他確實是最合適的人選。
朱棣再次出山,贏得了京軍將士的歡迎,這種歡迎無損於對帝王的忠誠。朱棣依舊是雷厲風行,自京軍騎兵中抽調五千六百,組建了炮騎兵衛,下設五個炮騎兵所。
任命劉啟夏為騎炮兵營指揮史,周大志為指揮同知,高忠光、呂毅、趙宇、張子華、魏振為騎炮兵營千戶。
就連楊烽火、宣青書,也被朱棣拉入了騎炮兵營。楊烽火作大督官,主政治與思想。宣青書任幕僚,主文書謀略。
朱棣的效率之快,讓兵部、五軍都???????????????督府有些驚訝,揉了揉眼,定睛看的時候,騎炮兵營的架構已搭建完成,宣青書申請呼叫神機炮、虎蹲炮、火銃的文書都寫完了……
武英殿。
這一日,朱允炆召見袁嶽,楊榮、楊士奇陪同。
袁嶽見禮後,垂手而立。
朱允炆站在西北輿圖前,看著廣袤的疆土,眼神中透著欣慰,可一想到後勤問題,皺了眉頭對袁嶽說:“朝廷已控制西疆省兩年半,也養了西疆省兩年半。你回京時,茹瑺有沒有說今年西疆省是否可以自給自足?”
袁嶽搖了搖頭,直言道:“皇上,西疆省不同黃河、長江一帶,那裡氣候惡劣,沙塵暴、大雪、霜凍、風雹時有發生,都可能會造成農作物減產、絕收。茹布政使也不敢斷言今年西疆省產出足夠自用。”
朱允炆的目光變得犀利起來。
朝廷不可能一直養著西疆省,如此漫長的運輸線耗費著大量的財力與人力,路途中的損耗更是巨大。
袁嶽感覺到了一種威嚴,連忙說:“據都司方面瞭解,布政使司組織了大量民力,在哈密、吐魯番、烏魯木齊、伊犁河谷、阿速城(阿克蘇)等地,開墾了大量土地,利用充沛的水源遍植水稻,若今年沒有極端天氣,九月收割之後,糧食不僅能夠自用,還有剩餘。”
朱允炆轉身看向輿圖,凝重地點了點頭。
老天爺的事,實在是怪不得茹瑺與衛所軍士,他們付出了努力,開墾了土地,比朝廷更渴望獲得豐收。
袁嶽見朱允炆不說話,心頭有些不安。一旁的楊榮見此,主動說:“皇上,臣以為西疆自給應不成問題。按照茹布政使的方略與之前奏報,西疆省的糧區主要分為六塊,只要其中三塊糧區豐收,定能滿足衛所、三司與當地百姓所需,實現自給。”
“雖說西疆氣候難預,災害不少,然有天山遮擋,損了天山以北,未必會損天山以南。天山以東減產,天山以西或是豐收。茹布政使帶軍民墾荒兩年多,基礎已是打牢,相信今年秋冬收成之後,無需朝廷供應後勤。”
朱允炆盯著輿圖,西疆省不同糧區的距離有些遠,最東面的在哈密,而最西面的在伊犁河谷,距離兩千五百多里,伊犁的風,確實吹不到哈密去。
楊士奇老成地說:“西疆省稻穀九月收割,在八月下旬可預估收成。若收成可期,茹布政使定會在九月之前發報陝西行都司、陝西、四川諸地,無需解送物資至西疆省,後續也會有文書送至京師,皇上不妨等上一等。”
朱允炆聽到這裡,安心下來,仍吩咐道:“在沒有收到西疆布政使司停止運送後勤的文書之前,各地不可懈怠,務必準備好糧食、棉衣等做好接續。”
楊士奇領命。
朱允炆將目光從西疆省輿圖上移開,看向袁嶽:“說說吧,西疆是否真如布政使司文書中說的太平無事?地方上叛亂有幾起,當地回回人、蒙古人是否服從朝廷管理?”
???????????????袁嶽拿起竹節,指了指輿圖中的烏魯木齊:“回皇上,自設西疆三司、府縣以來,茹布政使與各縣府官吏齊心合力,大力招撫、收攏當地百姓,將原本過於分散的人口聚集在主要府縣之內與附近,以便於管理。”
“伊瑪目等手持《古蘭經》,配合郭三省說服百姓歸順大明,削弱了回回人、蒙古人等對朝廷的敵意。經過兩年多招撫,至臣來時,在冊百姓已有五十二萬,大致佔西疆總人口的七成。剩餘三成人口,仍在招撫、遷移之中。”
“至今年一月,都司與衛所共出動二百三十七次,其中鎮壓造反,平定地方五十二次,護送百姓、配合三司維穩一百六十次,救災二十五次。西疆整體上漸趨穩定,並無大的問題。都司及衛所有能力鎮守西疆。”
朱允炆坐了下來,端起茶碗:“對待造反,不可姑息,該殺則殺。但務必清楚他們為何要造反,是朝廷政策不得民心,還是官吏苛責、欺辱百姓,亦或是有人枉法,致民無活路,絕不可鎮壓了之、一殺了之,此事並非是布政使司單獨負責,你們都司也有督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