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佐看向趙推官,眼神中透著不可動搖的決心。
趙東最初只是吏員,當官本是不可能的事,但因為建文皇帝天恩浩蕩,將吏員當人看,不僅給了俸祿,還准許吏員經考核,評優者補任官員。
長達十五年的底層磨鍊,早已讓趙東練就了一張世故的嘴與一雙敏銳的眼。
從陳良佐的異常,到大放厥詞之人的無畏底氣,還有那似乎透著殺氣的打手,幾乎可以推測,這是一位來自京師的大人物。
不知他是京師的哪位侍郎,尚書,還是內閣大臣,不管是誰,總是不好惹。
何文淵看著毫無波瀾的年六百,見事情僵持在這裡,走出來說了句:「既是討論臥石難題,不妨到府學裡說吧,趙推官以為如何?」
趙東見有個臺階,故作為難,卻又半推半就:「臥石難題?好吧,那就去府學裡論說一二。你們兩個在這裡等著,誰敢亂說話,小心我翻臉!」
兩個衙役被趙東威脅,自是連連點頭。
沒必要因為一點小事得罪上級,還是掌握著司法權的推官,萬一拉到小黑屋裡一頓狂揍,弄幾袋沙子讓人斷氣,那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孫安、吳鼎有些摸不著頭緒,陳良佐已伸出手邀請朱允炆入內,葉縉光、謝庭循還想說什麼,卻被何文淵搖頭阻止。
朱允炆淡然一笑,走入府學內。
孫安跟上陳良佐,低聲問:「此人是誰?」
陳良佐看了一眼前面的朱允炆,不敢說,只丟下一句「小心伺候」的提醒。
從大成門進入大成殿,大殿內有五個神龕,中供孔子,兩旁為四配(顏四、孔伋、曾參、孟子)、十二哲(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
朱允炆看著孔子的雕像,伸出手,陳良佐連忙拿來三炷香交給朱允炆。朱允炆點了香,正色道:「先生心懷天下,開辦私學,點文教燈火於華夏。華夏一脈相承,並無斷層,先生之功,萬古不滅。今上三炷香告先生,大明文教將遵先生教誨,有教無類,燃文教星火於燎原,掃盲千萬子民,大興學問之風。」
陳良佐激動不已,文教天下,是所有讀書人的夢想,也是孔夫子的心願,如今皇上親口肯定孔子的功績,並表現出文教道路的堅定不移,可謂是大明之幸!
孫安、吳鼎、何文淵、趙東等人看著這一幕,也不由得震驚,這些話絕不是一個商人能說出來的話!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商人不可能站在如此高度上告孔子這些話,就連孫安這個教授,也不可能站在大明的角度去給孔子說這番話。
除非眼前人可以代表大明!
可誰有這個資格?
國子監祭酒李志剛、司業胡濙,禮部尚書陳性善,內閣大臣解縉、楊士奇,還有大明天子朱允炆!
他到底是誰?
朱允炆上了三炷香,無論後世多少人不喜歡孔夫子,多憎惡儒家,但在大明,孔子就是一尊無法撼動的文教大山,他是所有讀書人心中的聖人,他對王朝的穩固、對文教的傳播,對文明的延續,貢獻遠遠超出了帝王將相。
「走吧。」
朱允炆輕車熟路,走向後殿,並沒有進入明倫堂,而是去了一側的訓導宅。
府學、縣學佈局基本相同。
陳良佐看著走入亭子中的朱允炆,連忙安排人端茶,示意其他府學生回去修習課業,只留下了葉縉光、謝庭循、張漠三人,何文淵並非溫州府府學生,自然也留了下來。
朱允炆坐下,看向孫安,直接詢問:「你也認為,換知府可以破解臥石難題?」
孫安嘴角滿是苦澀。
趙東聽著冷汗直冒,這什麼人,多少收斂一點,我還在這裡呢。
朱允炆接過茶水,吹了一口:「胡濙曾誇讚溫州府學教授孫安性情耿直,有什麼話從不掖著,如今一看,名不副實啊。」
孫安吞嚥了下口水,胡濙是國子監司業,少不了與地方府學打交道,他知道胡濙,甚至直呼其名,至少兩人關係匪淺。
可京師裡沒聽說過有叫年六百的***啊,解縉、楊士奇、李志剛、陳性善這些人年齡也對不上啊。除了這些人,還有誰?
還有,還有一個……
孫安腿有些哆嗦,看了一眼陳良佐,見平日裡連自己都敢頂撞的訓導陳良佐此時就如一個小鳥,低著頭受教,連臉都不敢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