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允炆眼裡,派遣軍士前往非洲並非是西方形式上的殖民,而是一種合作。
大明要礦產,要資源,黑人們可以提供勞動力,換取大明的先進生產力,比如紡織,比如製鹽,比如農耕等等。
此時的非洲還不像是後世,動輒瘟疫、戰爭與混亂。此時的非洲,雖然有國與國之間的鬥爭,卻沒有什麼實力,落後的他們,不是葡萄牙人的對手,更不是大明的對手。
朱允炆並不貪圖非洲的土地,卻很渴望佔據紅海與地中海之間的狹窄土地,此時那裡還沒有蘇伊士運河,大明的船隊還不能直接開入地中海。同樣,歐洲想要從地中海跑出來,只能到紅海這邊換船,或者他們將開闢一條航線,從非洲西部繞至非洲南部,然後北上、東進。
非洲南端,是????????????????戰略要地,朱允炆所選擇的三座城,其中兩座城就處在南端,這也是為了阻止歐洲殖民擴大的關鍵一步。
朱允炆清楚,西方早期的殖民並不可怕,規模也算不得大。真正可怕的是百年之後,是工業革命之後,是四百年之後。
為了扼殺西方殖民,阻斷西方的原始積累,朱允炆認為選擇在遙遠的非洲,好過選擇澎湖,禦敵於國門之外,總歸不是壞事。
有了充足的鉻礦,大明鐵船製造終於開始大踏步前進。
而在五年科技規劃的指導之下,國子監、工程機械院聯合兵仗局、科學院、二炮局等,實現了細化分工,引入了模組組裝模式,將蒸汽機拆解為某些類零件,專門安排不同的機構負責不同零件的專門製造,最後送至新設定的蒸汽機所進行組裝、除錯。
鈦鋼的製造,賦予了齒輪出色的耐磨性與硬度,讓工程維修量大幅減少。相關工序越發完善,蒸汽機的製備與量產已沒有瓶頸。
為了製造鐵船,匠人們積極應用了蒸汽機動力,包鋼法人工操作速度很慢,效率不高,但使用蒸汽機提供捶打,卻可以實現高效率對接。
隨著匠人不斷改良高爐冶鐵,並藉助蒸汽機搭建了新的制鐵平臺,實現了一次澆築三丈長的鐵板板澆築成型,為最快速度實現船身製作提供了條件。
初級的粗糙的車床出現,也為工業加工帶來了便利,隨著鐵船的快速發展,戶部的埋怨也開始增多。
夏元吉有些不甘心,往年朝廷投入整個造船業的錢鈔不過三百萬兩,可今年這才半年,就已經花去了二百萬兩,照這個勢頭,鐵船批次生產出來的時候,也是戶部窮得穿不起褲子的時候了。
朱允炆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初級工業打基礎,花錢多點很正常,那源源不斷的鐵礦,不都需要花錢嘛,召集了如此多的匠人,也得發工錢不是,何況這些研究正在勃發,你總不能取消獎勵,不給他們激勵吧。
還有,船跑了幾年海了,總要維護修繕吧,哪裡不需要錢……
戶部難,並不是夏元吉做作與假裝。
雖然建文八年年景不錯,夏糧南北整體都算豐收年,除了年初水師進軍小琉球島外,就沒有任何大型的軍士行動,國庫不至於缺錢。
但問題是,北平營造已經打好了基礎,開始了地面營造,而這些營造的耗費,????????????????可不比打基礎時花的少。另外,朝廷還多了一個累贅:
西疆省。
現在的西疆省並沒有實現完全的自給自足,許多物資還需要倚仗朝廷運輸,路途遙遠,耗費巨大,而且還需要長期維持,這些花銷並不小。
換源app】
此外,西疆省正在修築阿拉山口關卡,擴修烏魯木齊城,好在西疆省發現了石灰石礦,否則就是累死人,也未必能在十年內修出來幾座城。
茹瑺在西疆省只要是發文書,末了總不會忘記提一嘴要錢的事,這個傢伙已經做好吃朝廷三年的準備了。
加上大教育戰略,朝廷每年需要拿出二百萬錢鈔辦教育,而這筆錢在洪武三十一年時,除了國子監的那點投入外,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雖說布政使司、府縣也出了一筆錢,分擔了戶部壓力,可明年底社學要真正建立起來,實現基本覆蓋。而要實現這個目標,至少今年還需要投入一百萬錢鈔。
財政是增長的,可花銷也一直在增長。
朱允炆不得已,只好將李素帶來的黃金拿了出來,作為準備金,加印了六十萬寶鈔,全部給龍江船廠,以確保鐵船製造不延後。
這一日,朱允炆於武英殿召見紀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