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時期的孔林,並無萬古長春坊、至聖林坊、二林門等建築,一路林木蔥蔥,至深處,方見孔子墓。
墓東西十丈,南北八丈五尺,高一丈五尺。墓前一座石碑,篆書“大成至聖文宣王墓”,這個稱號,是元朝加封的,這座墓碑,也是元朝時期立下的。
朱允炆沒打算破舊,也不打算學習朱祁鎮再給孔子弄一座石碑出來,只是安靜地看著孔子的墳墓,心中所想無人可知。
孔公鑑緊張地看著朱允炆,其對待孔子的態度直接關乎朝廷的態度,關係著衍聖公府的未來。
朱允炆先是輕輕嘆息一聲,然後抬起雙手,朝著孔子墓深深作揖。
這一揖,為儒家宗師!
這一揖,為萬代師表!
這一揖,為中華文明!
無論多少人非議孔夫子與儒家學問,無論多少人一臉鄙視,踩踏《論語》、《春秋》,但沒有任何人可以否認,兩千多年的文化傳承,大一統國家的維護,封建王朝的延續,繼往開來的盛世,偉大的復興,都繞不開孔夫子!
朱允炆只能說,帝王有很多,孔子只有一個。
孔公鑑有些淚目,要知道自明開國以來,朱元璋對衍聖公府就是一種“說教”姿態,老子天下第一,孔子不能說第二,但能問一句,衍聖公你算老幾。
在孔府中有一座石碑,上面刻寫著朱元璋與孔克堅之間的對話,朱元璋直接就問:老秀才,近前來,你多少年紀也?
之後又說,“我看資質也溫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綱五常,垂憲萬世的好法度。你家裡不讀書,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
意思就是,你們就老老實實待在家裡讀書,別想著其他“勾當”,至於這裡的“勾當”指的是當元朝的走狗,還是一心想要官位,這就不太好說了。
但無論如何,朱元璋尊孔貶衍聖公府是事實,眼下朱允炆對孔子墓作揖,雖然動作柔和,但傳達出來的訊號是強烈的,那就是建文朝依舊會貫徹洪武意志,尊孔為師。
不同的是,朱元璋不曾來過這裡,朱允炆親自來了。來或不來,孔子墓都在這裡,但意味卻不尋常,至少說明朱允炆比朱元璋給衍聖公府面子。
“萬世師表,正道牛耳。”
朱允炆給了一句評價,站在帝王的位置。
孔公鑑再也忍不住,連忙下跪叩頭,這是朱允炆對孔子的認可,也是對孔氏的一種保護。朱允炆沒有心思去看其他人的墳墓,讓孔公鑑起來之後,說:“朕準備讓孔氏之人前往東北,是為謀大明國運所用,切不可怠慢。”
孔公鑑連忙保證:“定盡全力,以成全功。”
朱允炆滿意地走了,前往濟寧。
路途之中,楊士奇忍不住發問:“各地渴求先生如旱盼雨,皇上緣何讓孔氏之人前往遼東?”
朱允炆沉默下來,總不能告訴楊士奇,二百多年以後女真崛起,幾十萬蠻夷就統治了幾千萬大明子民吧?女真現在對大明確實是沒有威脅的,大明想要收拾他們並不難。
明初幾次北征,包括歷史中朱棣北征,作戰輿圖中對女真都沒幾個標註,換句話說,這群人就是螻蟻,連當大明敵人的資格都沒有。
可問題是,現在不是大明的敵人,未來是!
“女真現在雖然分散,力量薄弱,不堪一擊,但我們不應該忽視遼與金的舊故。一旦女真這個族群再次統一起來,其戰鬥力與毀滅力,可不比韃靼與瓦剌差。”
朱允炆嚴肅地說。
楊士奇緊鎖眉頭,不解地看著朱允炆。
金國巔峰時期,人口有五千多萬,這是個極為恐怖的數字,現在的大明朝才六千多萬人口,當然,五千多萬金國人中,女真人口只有三百多萬。
三百多萬女真人,是惹不得的。想當年,兩萬女真精銳打得遼國七十萬(號稱,大致四十二萬)丟盔棄甲,遼國根基幾乎被一戰毀滅!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不是說說而已。
但這些已經成為過去了,在蒙古滅金之後,這個幾百萬的族群已經被屠戮到不剩十萬,哪怕是在元朝時期,也被壓制得死死的。即使是經過上百年的休養生息,其人口總數也不過三十萬,還分散在廣闊的遼東大地上,有些大點的部落也才萬餘人,小的部落只有幾百人。
這種情況下,女真根本就拿不上臺面,需要顧慮他們?皇上你是不是多慮了,畢竟大明還是有遼東都司的,真有人亂來,遼東軍士完全可以北上彈壓一二,隨便一個衛,都能吃他們一個部落,你擔心這些……
朱允炆看著天空,目光有些陰鬱。
知道未來是一種沉重,沒有人在意過遼東的女真,哪怕是歷史上的洪武大帝、永樂大帝,他們所作所為只是羈縻之策,臣服就夠了,並沒有事實上的掌控遼東,而到了朱瞻基時期,乾脆就將奴兒干都司給丟了,如此廣袤的一片土地,丟了!
丟了!
朱允炆凝眸中,閃爍出一道寒光。
朱瞻基被史學家吹得很厲害,什麼仁宣之治,國泰民安,但在朱允炆看來,這些都不足以彌補他的過失,主動丟交趾,丟河套,丟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