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靈異小說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一百二十六章 手抄、雕版與活字……

第一百二十六章 手抄、雕版與活字…… (第1/2頁)

“活字印刷?”

掌司聽聞之後,苦澀道:“皇上,那活字印刷不好用啊。”

朱允炆不解地看著掌司。

活字印刷術聞名於世,你告訴我不好用?

掌司認真地解釋道:“皇上,就以泥活字來論,其筆畫鈍拙呆板,粗細不勻,字形不正,美感不足,再加之著墨深淺不一,邊緣不齊,經常便會出現斷筆缺筆,刊印出來之後,斷斷續續,模糊不清,不利觀瞻。”

朱允炆微微皺眉。

“再說那木活字,取材雖是便利,花銷甚低,然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且木活字遇水後易變形走樣,與藥劑粘合後,不易分開。相較而言,雕版印刷,才是最為合適。”

掌司的講解,讓朱允炆陷入了沉思。

四書五經,四大名著,四大才子,四大美女……呃,這些都是中國人定義的。

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卻是西方概念,具體來說,是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的。

對於後世之人,偉大的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幾乎人人知曉。一提到“印刷術”,幾乎下意識地便想起了畢昇的名字,活字印刷術的鼻祖嘛。

然而,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其包含的是雕版印刷術與活字印刷術兩種。

讓很多人無法相信的是,為後世人津津樂道的活字印刷術,自宋出現以來,從來都沒有佔據過主流,只是一個小小的配角。

無法相信?

可,這便是真實的歷史。

宋代,畢昇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以燒結陶土字元的方式,實現了活字印刷的突破。

但宋代,普遍應用的依舊是雕版印刷。

在元代時期,王禎解決了木製活字的問題,為木活字印刷實用打下了基礎。

可無論是元朝還是明代初期,活字印刷,都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配角,對於司禮監經廠而言,最主要的印刷方式,依舊是雕版印刷。

事實上,在古代的典籍傳承方法上,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只能排在第二、第三。

真正的主流,是手寫……

只是,手寫也不能是發明啊。明明最為主流,大佬牌面,可憐的,幾乎沒人想起過……

若是你去明代初期某位官員的書房逛逛,裡面有書一千冊,拿出來統計下:

這本是手抄本,哦,還是手抄本……

算出來了,手抄本六百冊。

雕版印刷本,也還不錯,有三百八十冊。

至於活字印刷本,只有二十冊。

算下比例,活字印刷的書籍,佔比只有百分之二,嗯,其中很可能有幾本還是自家族譜……

古人都喜歡抄書,即能鍛鍊書法,還能學習學問,最主要的是,省錢不是。

當然,抄書不省錢的也有例外,那就是明代歷史上的《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全書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動員朝臣文士、宿學老儒超出兩萬一千六百餘人。

這本書可謂是世界上最龐大的手抄本,約三億七千萬字,全部都是人工,一筆一畫手寫出來的。

朱允炆打造中華書局,直接奔著錢去的,若是選擇手寫的方式,那猴年馬月能賺到錢去?

活字印刷成本低,操作便捷,應該使用活字印刷?

不,成本低,只是隱藏在少量刊印之後的假象,若大規模刊印,活字印刷的成本,未必低。

從工序上來看,活字印刷,每次都需先排版、校對,印好之後,需要將活字歸位,看似簡單,沒什麼成本,但是,排版、校對是需要識字的人來乾的。

都識字了,誰不希望考科舉,會來書坊打工?

最新小說: 紈絝小侯爺 三國之霸楚大業 朕都登基了,到底跟誰接頭 大唐:開局擺地攤賣面膜 明末梟臣 非正常三國 燕鳴初啼 貪財不好 揚鋒漢起 西北三義士 穿越後撩完天師惹王爺 第一昏君 大秦:說書雪中,始皇給我打賞 爭霸:開局召喚許褚 皇后今日侍寢嗎 我爹是袁術?可我想當曹賊 娘娘拉仇恨的姿勢帥爆了 鵲踏枝 人在大唐,浪到飛起 燕不棄紅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