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低眼,看著紙張上的名字:
盛庸!
解縉與楊榮,一個是名滿天下的才子,一個是新秀之星,兩人同時選擇一個人,正應了一句話:
英雄所見略同。
解縉瞥了一眼楊榮,驚訝於此人能力,要知道自己在洪武時期就已經在朝堂,雖為人疏狂,被貶離京師,然政治目光還是存在的,對朝堂人員,無論文武,知之頗多,所以才能在眾多將領中選出盛庸。
可楊榮此人進入大明朝堂,滿打滿算還不到四個月,竟對大明軍事、邊關將領極為了解,無論是從大局觀,還是從細微處,皆為不凡。
看得出來,此人未來絕不容小視。
大明新星!
看來在這之後,需要將楊榮作為自己的朋友,好好經營一二。
解縉打定主意,方看向朱允炆,肅然道:“皇上,盛庸乃是行伍出身,是能文善武,頗具謀略的將領,其在洪武五年,被授予流官,洪武六年,調遼東左衛前萬戶,後因北伐有功,升任都指揮。由此可見,其不僅經驗豐富,且能力出眾,又有遼東從軍經驗,熟悉大寧諸地地形,又是馬上將軍……”
朱允炆微微點了點頭,解縉不知道的是,盛庸在歷史上,可是赫赫有名,他與鐵鉉一起,打破了朱棣不可戰勝的神話。
從歷史來看,盛庸絕對是一個能扛得住壓力,且有腦子的將領,其忠誠也沒有問題,選擇他接替房寬,統帥大寧及周邊諸衛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楊榮作了補充:“平安在北平推行新軍之策已至正軌,盛庸北上大寧,對於北平新軍之策施行並不會構成阻礙,且北平當下平穩,反觀大寧,似有危情,需一大將方可勝任,盛庸有謀略,也有威名,更容易收服軍心。”
“此外,大寧一旦有變,盛庸憑藉騎術與護衛,未必不能突圍。而鎮守山海關、喜峰口一線的,是平定過麓川的瞿能瞿將軍,盛庸若有所請,瞿能可臨機決斷,是開關迎戰,還是閉關防禦,只要兩人在,山海關、喜峰口、居庸關一線,不至出現大的問題。”
朱允炆點頭應允,道:“既如此,那就由內閣擬旨,調房寬入京師候審,發調令讓盛庸自北平直接至喜峰口,經松亭關等地,一路招撫衛所至大寧,接任大寧都司。”
解縉肅然道:“臣遵旨。”
朱允炆端起茶杯送走幾人,眼下天色已晚,看著桌案旁堆著的奏摺,朱允炆嘆息道:“去告訴皇后,朕今晚就留在武英殿了。”
雙喜上前一步,輕聲提醒道:“皇上,明日是皇后生辰……”
朱允炆拍了拍額頭,起身道:“差點忘了此事,二炮局那邊可準備妥當了?”
“回皇上,已準備好了,為了保密,二炮局特意安排匠人去了山裡,已準備妥當,絕無問題。”
雙喜笑著回道。
朱允炆滿意地看著雙喜,道:“此事辦好了,你去領賞,辦不好,就去孝陵掃墓吧。”
雙喜毫不擔心,輕鬆回道:“那咱家就謝過皇上賞賜。”
朱允炆心情舒暢,返回坤寧宮。
馬恩慧與朱允炆一起用過晚膳之後,詢問道:“皇上
,眼下九月多了,火爐之事,何時提上日程?總如此囤積,擱置,也不是個法子。”
朱允炆微微搖頭,道:“皇后,此事急不得,新式火爐與蜂窩煤是拿來賺取銀兩,以資中央錢莊,保障錢莊與後宮運作的要物,此爐一出,天下煤炭必成要物,各地官商見有利可尋,必會深挖煤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