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靈異小說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一百六十二章 佛風一直在吹

第一百六十二章 佛風一直在吹 (第1/2頁)

佛祖不貪,道源也不貪。

但不貪,不意味著沒錢,天界寺可謂是富得流油,像馬恩慧一樣敗家,動不動就捐幾千兩銀子的,可不是個例。

在這京畿地區,天界寺香火最盛,無論是文人雅客,還是商賈平民,亦或佛家子弟,都免不了來這裡祈福,每日施給的香油錢便足以讓人眼饞。

朱允炆也眼饞,因為佛教寺廟與道家道觀,在這個時期是不需要交稅的,就算是寺廟田產,也是不需要納稅的。

在推行一條鞭法時,對於天界寺這些佔地的和尚,人家根本就不屑於退田,不就是給銀子,寺院有的是,一畝地多少銀子,直接買下來……

豪氣的樣子,讓朱允炆都想把這群和尚給超度了。

朱元璋對於佛教,是保持著積極支援態度的,道衍和尚之所以能待在朱棣身邊,也是他老爹希望有個和尚跟著自己的娃,以後能仁慈一些,化化戾氣。

身邊有和尚的,也不只是朱棣,其他藩王也少不了,只不過都沒道衍和尚牛,幹了造反的大事,還成功了,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史書上,用橡皮擦都擦不掉的名。

朱允炆對於寺廟的發展心存憂慮,不是因為天界寺,而是因為興修寺廟之風颳的很厲害,而且一刮就是三十多年,全國各地都有。

如果是民間自發的弄幾個破廟,供奉幾個泥菩薩,表達下心靈慰藉,也就罷了。

畢竟人民也需要有點信仰,只要他們肯幹活,肯納稅,信下釋迦摩尼,耶和華,安拉,玉皇大帝什麼的,也無妨。

若都信這玩意,把頭髮剃了,跑到寺廟裡敲木魚,整天金剛伏虎,如夢如幻,荒廢生產,那大明就活不下去了。

活生生把華夏搞成阿三,那是有罪過的。

朱元璋對於佛道,即有扶持,也有限制。

如在洪武六年,“乃令府、州、縣止存大寺觀一所,並其徒而處之,擇有戒行者領其事”。

洪武十五年,設僧錄司、僧綱司、僧正司、僧會司,分別負責國家、府、州、縣四級寺院管理。

需要說明一點的是,按照朱元璋的

意思,僧錄司的僧官,是代表國家,也就是代表朱元璋來管理佛教的,而不是代表釋迦摩尼來管理佛教的。

從這一點上來看,朱元璋或許是這樣的心理:

老子也是一尊佛,管你們是應該的。

僧官主要職能,便是編制僧籍簿冊(又名周知板冊)與寺院花冊。

僧籍簿冊負責記錄僧眾資訊,比如性別,籍貫,聯絡方式,家裡幾口,你算老幾之類的。

當然,性別這一欄基本上可以忽略……

寺院花冊負責記錄的是寺院資訊,比如寺院在哪個位置,啥時候建造的,是違規違章建築,還是取得朝廷許可的,有多少徒子徒孫,有多少房子,幾畝地,你也得記錄清楚。

對於明初而言,興修寺廟之風愈演愈烈,主要的推手不是民間,而是朝廷,具體來說,是朱元璋和他的眾多兒子。

沒錯,藩王是興建寺廟的主力,只要你翻開大明地圖看看,但凡是分封有藩王的地方,那保準有寺廟,而且還不是一個。

便以朱元璋的第三個兒子朱棡來論,洪武十一年,朱棡就藩太原,到了太原之後,一邊忙著蓋自己的晉王府,一邊主持修建太原府中的崇善寺。

按理說,在城裡面修個寺廟,表達下支援老爹政策的態度也就夠了,可朱棡不這樣想,弄好了崇善寺之後,一看太原府周圍,呀,還有幾個寺廟呢。

最新小說: 紈絝小侯爺 三國之霸楚大業 朕都登基了,到底跟誰接頭 大唐:開局擺地攤賣面膜 明末梟臣 非正常三國 燕鳴初啼 貪財不好 揚鋒漢起 西北三義士 穿越後撩完天師惹王爺 第一昏君 大秦:說書雪中,始皇給我打賞 爭霸:開局召喚許褚 皇后今日侍寢嗎 我爹是袁術?可我想當曹賊 娘娘拉仇恨的姿勢帥爆了 鵲踏枝 人在大唐,浪到飛起 燕不棄紅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