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任何時代的任何國家,兵制中的兵源補充方式,都是最核心的問題。
中國王朝兵制有很多種,如周王朝的兵農合一制,戰國時期的全民皆兵制,秦、漢、三國時期的徵兵制,唐代的府兵制,宋元的募兵制,明代的衛所制,清代的八旗綠營制。
當然,還有幾乎貫穿了每個時代的徵兵制。
朱允炆仔細分析過每一個兵制,可以說,最理想化的,便是兵農合一制,這是沒錯的,平時種地,戰時當兵,即能解決肚子問題,也能解決戰爭問題。
可最理想化的東西,往往是空幻且不現實的。
真正的歷史,它沒有溫度,只有冷冰冰的現實。
無論是周朝的覆滅,還是明代衛所制的瓦解,都證明了一點:
兵農合一制的終點,不是一位手持長槍威風凜凜的將軍,而是一個倚著枯藤老樹的白髮農夫,他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
全民皆兵?
算了吧,那不是一個國家的常態。
如果是小國寡民,弄下還有搞頭,可這是幾千萬人口,這樣搞,那隻能重回戰國,今天我打了你的高老莊,明天你偷了我的塔,改天約會在鵲橋,一起開黑,聊一聊你們死了幾個,還剩下幾個……
這玩意亂世爭霸還行,平時這麼整,那是找死。
府兵制、衛所制,這兩樣雖然名字不一樣,但它們都有一個祖宗,那就是兵農合一制,其身上流淌著的都是一樣的血液:一半是兵血,一半是農血。
對於這兩個兵制,可以用一句話說:
小樣,你們換了馬甲,就認不出來了?
府兵制、衛所制沒出息,雖然長得模樣與兵農合一制不一樣,但基因還是那個基因,就算是驗DNA,他們也是兵農合一制親生的。
八旗綠營制?
那是什麼玩意?
老子都當大明皇上了,哪裡還有八旗綠營的事,等過幾年騰出手來,把他們祖宗都趕到西伯利亞和北極熊跳舞去。
除掉一堆不可行的,就剩下兩個可行的方案,那就是徵兵制與募兵制。
徵兵制很好理解,拉壯丁嘛。
派一隊人,闖入家裡面,一看你十七八歲了,抓走。
什麼,你才十四歲?
看你這發育夠十八了,既然都發育好了,肯定也能打仗,帶走。
那位老爺爺,您六十了嗎?
你說什麼?
到明天就六十了?
那就是還沒到,拉走……
徵兵這一塊,隋煬帝就乾的很徹底,一句“掃地為兵”,便足以見證隋煬帝有多生猛,估計連地皮都颳了一遍……
很忙的杜甫被貶去華州司功參軍,便遇到了徵兵這回事,以自己的見聞,寫下了著名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可見當時徵兵,連老人都不放過了。
當時杜甫四十八歲,要不是他已經有了參軍地,估計也會一併被抓了壯丁。
《大明第一臣》
徵兵制看似合適,但一旦操作起來,很容易出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管你是什麼人,只要十七至六十歲之間(大部分是這個年齡段,各朝代有所區別),需要你的時候,你就是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