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基本格式。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對科舉文字程式作了規範。
比如《四書》義,你不能低於兩百個字,《經》義不能低於三百個字。
字數,是一個基礎的要求。
你寫完試卷之後,記得掰著手指頭數一數,如果低於規範字數,出了貢院就可以騎著小毛驢回家了,榜都不用看,明年再來考吧。
你文筆飛揚,寫夠了字數,但一激動,把太祖寫成了朱元璋,那你完了,最好是跑快點,說不定衙門抓不住你,也就不了了之了。
御名廟諱,這是一個很嚴肅的事。
朱元璋是你能寫的嗎?
不懂規矩,避諱都不懂,咋來當官,回家種地去吧……
其二,文風與思想。
格式畢竟只是基礎問題,只要不粗心大意,又尊重皇上一家子,基本上沒啥問題。
真正決定文章質量的,還是文風與思想。
場屋(會試卷子評閱的地方)文風有五點:
一曰理趣,以精深明旨為佳;
二曰氣格,以官樣昌大為佳;
三曰詞采,以清新俊麗為佳;
四日風度,以飄逸跌宕為佳;
五曰音律,以頓挫鏗鏘為佳。
為了追求這些效果,八股文通常寫得華麗異常,辭藻之美,令人讚歎。
細細咀嚼,丫的,是個快餐。
這種堆砌辭藻的問題,直至明朝中期才得到解決,主張文風“務實”。
至於思想,那就更好理解了。
代聖人立言,這些經義文章,你不能背離程朱理學,大搞個性解放,需要按照程朱理學的思想,來表達立場與觀點。
朱熹說這是根竹子,那你只能說它是根竹子,如果寫成是根細長的青翠的竹子,那就是你的不對了,人家朱熹可沒說他是死是活,是粗是細,是黑是白,你怎麼能新增自己的觀點呢?
其三,德行。
古人推崇的是文章亦是德行,你文章寫得好,德行好不好贊且不說,留待觀察。
若是你文章寫得不好,那你的德行也好不到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