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瞧不起朱允炆的父親朱標,一個文弱書生,滿口仁義道德,雖有文人推崇備至的寬仁品性,卻無開疆拓土、征伐天下的雄才大略。
但朱標畢竟是自己的大哥,是自己父親朱元璋的嫡長子,是大明天下名正言順的太子!
朱棣隱藏了自己的野心,情願在朱標之下,做一個看守國門的藩王。
可在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派朱標去西安視察,看看西安是否適合成為大明國都,適合的話,也好砍木頭造房子,為拎包入住早做打算。
可誰知道,朱標去了一趟回來,也不知道是舟車勞頓,還是身體虛弱,一場風寒下來,人就沒了。
那一年,朱元璋六十五歲,朱允炆十六歲,朱棣三十三歲!
朱棣雖然心疼大哥走得早,哭了幾嗓子,可滿含淚水的目光裡,始終閃爍著龍椅的影子。
兒子死了,身為父親的朱元璋自然是悲痛欲絕,在白髮人送黑髮人之後,朱元璋這個鐵人,不得不考慮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太子朱標走了,大明帝國的合法繼承人沒了。
沒辦法,再選一個吧。
朱元璋抬頭一看,還有二十多個兒子,那就挨個看吧。
對於大明制度,朱元璋尊崇的是周朝封建宗法制,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即所謂的“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同時學習周王朝大搞分封,以藩王屏衛中央。
從嫡子的身份來看,除了走了的朱標之外,便只剩下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五子周定王朱橚了。
按兄死弟及的基本原則,秦王朱樉就應該接過太子之位。
只可惜這位仁兄進入了青春叛逆期,老子說話不管用,朱元璋讓他照顧關內百姓,休養生息,他偏不要,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一般人叛逆點,不過是頂撞老子幾句,嚴重點離家出走幾天。
可對於秦王朱樉就不一樣了,親王嘛,有兵、有權,又無人節制,今天買賣金銀,殺幾個百姓,明天抓一些孕婦、幼女,閹割幾個男童。
後天閒著沒事了,研究下在雪裡凍死人需要多長時間,把人綁在樹上不吃不喝,看看能挺多久,然後點一把火,欣賞人在火裡面是怎麼跳舞的。
朱元璋給朱樉的評語是:“不曉人事,蠢如禽獸”。
看其行徑,也不難理解後來朱樉為什麼會被人毒死。
對於這樣的人,朱元璋沒辦法選為帝國繼承人,當個秦王都這樣了,如果當皇上,大明還不“二世而亡?”
三子晉王朱棡也不是好貨,長得不錯,小心思很多,且殘暴不仁,若不是朱標打掩護,朱元璋早就把他廢了。
除了這兩個人之外,老五也不太合適啊。那夾在中間的老四朱棣,雖然不是嫡子,但卻是長子裡面相對有出息的,而且像自己,有大才。
選朱棣?
三個月,漫長的三個月裡,朱元璋一直舉棋不定,觀望著每個可能的選項。
沒有人清楚朱元璋是如何猶豫,如何躊躇的。
史書也不可能記下朱元璋的矛盾與痛苦,朱棣在機會的路口,等待了三個月,然後被朱元璋一腳踢了出去。
立朱允炆為太子!
朱元璋用那張冷漠無情的臉,關閉了朱棣最後的希望之門,也開啟了殺戮之路,將一干武勳,全部殺掉,給自己的孫子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