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醫藥除了派人滿世界去開分號,給人看病治病,還有什麼推廣方式呢?
如果真這麼搞,那就很難推廣起來了。
至少,幾年之內是別想推廣起來。
藥鋪大明本土並不是沒有,醫館大明本土也不是沒有,而且,
隨著大明的發展,大明本土的藥鋪和醫館是越來越多了,幾乎每座城池都有好幾個。
李樹初的意思大概就是沿用這種方式,或者再升級一下,把藥鋪和醫館合二為一,然後派人滿世界到處開這種分號。
說實話,這種方式的確有點落伍了。
這麼搞不叫產業化,
充其量也就是手工作坊升了個級,但還是手工作坊!
而手工作坊有很多弊端,效率低下不說,還得專業人士才能開。
就好比以前最常見的鐵匠鋪子。
如果不是專業鐵匠,那肯定是開不了鐵匠鋪子的。
而且,這鐵匠要開鐵匠鋪子還得日常能用到的鐵器都會打造才行。
這個需要學很久。
藥鋪和醫館也一樣。
如果不是專業醫師,那根本就不會配藥,更不會給人看病治病。
而專業醫師是很難培養起來的,
真正能給人治療各種病症的醫師那少說也得培養十來年才行。
要不然,隨便一個不怎麼常見的病就治不好,那就不是推廣了,而是自己打自己的臉。
再說了,藥鋪和醫館那也不是說開就能開的。
你想開藥鋪和醫館,又或者說兩者的結合體,那首先得有個鋪面。
而且,這鋪面還不能太小,要不然就放不下足夠的藥材。
鋪面有了,你還得能跟人溝通才能看病。
如果沒法溝通,那這病就很難治了。
而這會兒世界上還沒有什麼通用的語言,
跟世界上其他國家溝通起來可不是一般的麻煩。
也就是說,
如果大明醫藥公司貿貿然去全世界各地到處開分號,那通事翻譯不知道要請多少。
說實話,這就不是在搞產業化賺錢了,而是滿世界去賠錢。
鋪面、醫師、通事,這得多少錢?
還有,各種功效的藥材,要配齊的話那最少要配幾屋子,要不然,有些病就治不了。
這又是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