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的會試終於結束了,上萬考生皆是拖著疲憊的身軀離開了貢院,而文震孟、王徵等數百官員卻是急匆匆的進入了貢院。
沒辦法,這屆考生實在是太多了。
上萬人《四書》義三道、《五經》義四道、試論一道律判五道再加經史時務策五道那就是將近二十萬份試卷啊!
這麼多的試卷別說是查閱和評判了,抄都能抄死個人。
幾十個閱卷官和譽錄手肯定是不夠的,起碼得數百,要不然這貢士榜就不可能在不到一個月時間之內排出來而來。
如果貢士榜不能在殿試之前排出來,那就要鬧大笑話了。
所以,不管多少試卷,一定要在這會試之後到殿試之前不到一個月時間內看完。
這次文科的閱卷官那是看得頭昏眼花,看得腦殼都快炸開了。
因為每一個考生每一道提他們都得細細查閱和評判,這樣才能讓文科貢士榜沒有一點爭議,將近二十萬份試卷啊,光看那也能看死個人!
理科的閱卷官相對來說還算輕鬆一點,因為一千多理科考生中有七八百人是內定的。
而且什麼《四書》義三道、《五經》義四道、試論一道律判五道那都不是重點,最後一道“論理”才是重點。
也就是說,前面十二道題他們只需稍微看看就行了,只要這些考生做的文章有正常水平就可以。
這可是理科,重點不是做文章,而是鑽研技術,所以,真正排定貢士榜名次的就看最後一道題。
這個就簡單了。
泰昌為了讓理科閱卷官能儘快把試卷看完,甚至都沒命人抄錄也沒命人彌封。
沒辦法,這會兒懂技術的人才實在是太少了,能對最後一道題做出精準評判的也就畢懋康、王徵、宋應星和孫元化等寥寥幾人。
而且,他們還都忙得很,根本就沒什麼時間浪費在這閱卷上面。
所以,泰昌讓他們看得就是考生的原卷,甚至連名字都沒封住。
這樣做當然不好,因為這樣做閱卷官想要作弊太容易了。
泰昌也只准備搞這麼一回,下一次他肯定就不會這麼搞了。
因為下一次能閱卷的官員就多了,像畢懋康、王徵、宋應星和孫元化等人的弟子甚至是徐光啟的弟子都能當閱卷官。
而這一次,他們都是考生,不能當閱卷官。
下一次他也不會只出一道什麼“論理”了。
這一次是沒辦法,因為時間實在太倉促了,而且這會兒的考生也沒系統學習過相關技術理論,他們根本就沒辦法出什麼技術性的題目,只能讓這些考生自己談談對於理科或者說各種技術的理解。
這一道題真正懂技術的人看起來也很簡單,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水平高低也一眼就能看出來。
所以畢懋康、王徵、宋應星和孫元化等人閱卷的速度相當的快,半天時間,他們便把原來文理院出來的那七八百人的試卷給看完了,名次也基本排定了。
泰昌用完午膳跑過來的時候,他們正在看剩下那五六百可能偷雞之人的試卷呢。
這些人前十二道題甚至都不需要看,他們只需看最後一道題便成。
因為泰昌都說了,這幫偷雞之人要嚴懲,如果最後一道題答得牛頭不對馬嘴,跟算術、農學和技術什麼的風馬牛不相及,那就直接革除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