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會兒大明的研製水平真不是一般的高了。
新型火炮的樣品從製圖到製造黏土模再到澆鑄和加工孫元化總共才用了三天時間。
而孫元化的幾個弟子也只用了三天時間便把一臺車床改造成了拉膛床。
泰昌這幾天也沒閒著,他直接在武備城的南邊找了快平地,並命人在上面用石灰畫出了一條條橫線,每隔一里便是一條橫線,足足畫了十條。
他的目標也就是將火炮的射程先提升到五里以上,如果能達到十里那自然最好。
所以,畫十條橫線也就差不多了。
一切準備就緒,接下來就是拉膛線試炮了。
說實話,泰昌也不知道膛線要拉多深,他甚至都不知道膛線要拉多少根。
所以,他命孫元化的弟子準備了很多種拉膛線用的鉸刀。
他命人準備的鉸刀有三個尖角的,有六個尖角的,有拉出來的膛線深度是一分的,也有拉出來深度是半分的。
反正只要能試出差別來就行了,至於膛線到底刻成什麼樣子最為合適,這個試完以後應該就差不多能估摸出來了。
這拉膛線的過程倒是很簡單,只需把炮管夾住,先讓其轉起來,再把鉸刀從炮管的一端塞進去,固定在滑塊上,然後再勻速轉動齒條上的齒輪,讓拉膛線的鉸刀儘量勻速的從炮管的一端拉到另一端就行了。
當然,用人力轉動齒輪速度肯定不能達到絕對的勻速,以後肯定還是要用蒸汽機來替代人力拉動鉸刀的。
不過,這時候也就是試驗一下,就沒必要這麼麻煩了。
畢竟,這會兒還沒有軟氣管,蒸汽機還不能跟著拉膛線的鉸刀一起運動。
這拉膛線其實也不怎麼費時間,因為一根炮管拉過去也就幾個眨眼的功夫,還沒固定炮管費的時間長呢。
泰昌命人準備的鉸刀是粗細各四種,三種火炮,有兩種口徑是一樣的,總共拉出來的線膛炮就是十二門,剩下三門則是沒有膛線的滑膛炮。
十二門火炮的膛線不到一個時辰便已經拉完了,泰昌直接命袁可立和張元芳招來了一隊經驗豐富的火炮手,拉著這些火炮便往試炮場地走去。
這個時候,不但孫元化激動的不行了,就連袁可立和張元芳都激動的不行了。
因為這火炮的射程太重要了。
如果火炮的射程能超過五里,那他們便能吊著人家的樓船炮艦打了。
如果火炮的射程能超過十里,那打起仗來不知道會有多爽。
因為這會兒還沒有能看十里遠的望遠鏡呢,至少歐陸諸國都沒有。
也就是說,人家還沒看清他們呢,炮彈便砸過去了!
那麼這些火炮的射程到底有多遠呢,有沒有超過五里甚至是十里的呢?
這個自然只有試過才知道。
一行人把火炮運到試炮的地方之後,張元芳便有些迫不及待的問道:“皇上,我們先試那種火炮啊?”
泰昌不假思索道:“先試沒有拉膛線的吧。”
張元芳聞言,裡面命手下將士把三門沒有拉膛線的火炮一字排開,緊接著便下令,一一裝填炮彈試射。
“轟”的一聲巨響,一發炮彈便飛了出去。
這聲巨響大家都很熟悉,因為這就是水師配備最多的五百斤雷神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