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插曲略為活躍了氣氛,但煩惱卻還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李淵揉著眉心在心裡發愁,在古代的絕大部分朝代中,所謂君臣之間,絕不是主僕的關係,李淵貴為天下之主,但也要按規矩做事。
如何處置這件事,李淵實在是難以抉擇。
李善名義上率唐騎北上追擊突厥,甩開了後軍的李靖,此舉實際上就是在奪軍,說起來是有點犯忌諱的。
但這不是不能理解,也不是不能解釋的,一方面李淵能理解李善心頭的怒氣,甚至於李靖拖延出兵時間……背後給他撐腰的就是李淵下的那道詔書。
另一方面李靖身為主將卻不在場,之前長期執掌代州總管府的李善有足夠的理由和能力率軍迅捷追擊,所謂兵貴神速。
說到底,李淵那份詔書是惹出這些麻煩的導火索……李淵不可能自己打自己嘴巴去訓斥李靖拖延出兵,更不能訓責射落汗旗,追殺頡利,以至於大敗突厥的李善。
如何處置這件事……是李淵煩惱的,也是李建成、李世民煩惱的,父子三人都在考慮同一個問題,接下來怎麼辦?
如果說年初李善雁門大捷,生擒欲谷設,但因為年紀不大,官位不顯,才最終只以代州長史掌代州總管府。
但此次大破突厥,如此功勳,而且李善已經列入宗室,冊封郡王,再加上其於代州年許,上下皆服……肯定都服,沒看見李善北上,將所有大將都一股腦帶走,唯一留下的秦武通還在奏摺上沒有附上李靖的名字。
所以,李善才是出任代州總管的最佳人選。
而且代州總管,也是最合適李善的位置。
李世民在心裡盤算,如此大功,回朝必有封賞……一般來說封賞有三種,其一是財帛土地僕婢,其二是爵位,其三是晉升。
但李善雖然貪財,但卻生財有道,已然冊封郡王,是升無可升了,所以只可能是晉升……除非北上追擊遭逢大敗,否則必然晉升。
不過年方弱冠,朝中不太可能擠得出一個能讓李善越位晉升的好位置,就算有……上至李淵,下至朝臣只怕也不肯。
考慮到李唐一朝以郡王鎮守要地,所以李善已經待了將近一年的代州才是其最適合的位置。
但如此一來,李靖怎麼辦?
李靖在江南道出任兵部尚書、揚州大都督府長史……這樣的方面重臣回朝,基本上是肯定要入三省為宰輔的。
更別說李靖這麼被李善驅趕……李世民想想也替李淵頭疼,最關鍵在於,在很多人看來,這兩位都是李淵的人,這是內鬥啊。
李建成原本不太在乎,因為東宮一直在拉攏李靖,但成效不太大,但經過裴世矩的提醒恍然醒悟……如今境地,錦上添花無甚用處,雪中送炭方能籠絡。
“突厥勐攻顧集鎮八日,三千士卒最後只剩八百勇士出城死戰,生還者只怕寥寥……”李建成窺探李淵的神色,輕聲道:“孩兒聽魏徵、韋挺提及,懷仁待身邊親衛極為親厚……傷亡如此慘重,只怕恨之入骨,才會不管不顧率兵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