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知行的手指在筆記本上電腦敲打著,伴隨著清脆的響聲,電腦上出現了幾個字——
第一回、危邦行蜀道亂世壞長城
看著魔都衛視上,葉書懷在採訪節目裡起承轉批判他所說的武俠精神是假大空,是非要給武俠小說強加上一些本身就不需考慮的束縛。
而且還有很多人迎合他的說法。
陳知行就覺得無奈。
他並不覺得葉書懷看不出來他說的俠義精神裡那種超脫了個人情愛,以家國為先,捨己為人的宏偉氣魄蘊含著的強大感染力。
只不過是他們沒有把握寫出來罷了,就這樣急著將一種新的東西打壓下去。
實在是可笑至極。
武俠小說起於漢初司馬遷《史記》中的刺客、遊俠列傳,萌芽於唐代傳奇,正式成型的第一部有意義的長篇武俠小說則是清代的《三俠五義》。
雖然各個時代對於俠的定義不同,但基本上的看法就是俠之一字與仁相對,象徵著華夏民俗文化中最高的道德準則。
武俠小說寄託的的是人們心中的一種希冀,一種大義凜然,扶危濟困,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不畏強權,不畏殘暴的武俠精神,這些在素日裡可能很少能夠見到的東西。
可以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是歷朝歷代以來,百姓們對於俠所寄予的最高期望。
雖然說這個時空的歷史與地球並不完全相同,但這種希冀是不會變的。因為這是在封建社會中百姓們所能構建出來的最大的英雄主義。
只不過在這個時空一直沒有人去整理去發掘這一點罷了。
而現在葉書懷的做法則是想要以他書中快意恩仇的小俠來壓制這種人們心中的大俠,著實是可笑至極。
和李明宇見過面後,他對武俠小說目前的狀況和魔都出版界目前比較知名的一些人物有了基本的瞭解。
又恰巧看見了魔都衛視上關於葉書懷的採訪,便下定決心早點讓《碧血劍》這本小說重見天日。
他相信這本武俠小說,會改變葉書懷這樣的一類人對於武俠小說的看法。
……
他對《碧血劍》很有信心。
作為金老爺子的第二部武俠小說,碧血劍雖然帶有他早期創作的一些弊病,與巔峰時期的《射鵰英雄傳》等作品比起來,過於強調主角光環,弱化了對於主角性格的刻畫,對於一些衝突的營造也太過刻意。
但作為新派武俠小說的力作之一,這本書在新派武俠小說的發展史上也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金老爺子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參考了外國文學的表現形式,用了大量的倒敘和插敘來對故事的細節進行補充,例如描寫“金蛇郎君”夏雪宜和袁崇煥的部分。
而這種寫作手法,也就成為了與舊派正敘的表現形式的最大不同之處,為後來武俠小說情節的跌宕起伏開了一個先例。告訴了後來的武俠小說家們,這麼寫也是可以的。
此外《碧血劍》的主線故事,圍繞的是明末被冤殺的大將袁崇煥之子袁承志及其師門華山派義助闖王,奪取大明江山所引起的一系列江湖恩怨。
透過將歷史人物與武俠創作進行結合的方式,把故事情節溶於明末歷史的演變之中,讓人在看武俠小說的時候能夠更為深刻地體會到那種國仇家狠集於一身的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