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秦睿打算直接回亮溝村的,但一路上沒有停,車上的人有些受不了,所以才在涿州城停了下來。
見姜士坊來了,秦睿就索性跟他聊了起來。
言談話語中,姜士坊有些哀怨,追問之下,姜士坊才道出緣由。
原來今年涿州百姓也種了棉花,只是沒有去年多,總共種了十萬畝,範季賢捨不得下血本。棉花種了出來,也收穫了,但銷路成了問題。
去年的棉花,秦睿出力賣給了戶部,給邊軍換了冬裝。剩下的折成現金,分給了秦睿。但今年沒有戶部這樣的大客戶了,棉花往外銷售就成了大問題,三個月來一共才賣出三萬石,庫房中還有十多萬石棉花,沒有換成錢。
“姜大人,這事為何不早說?”秦睿聽了之後,笑了起來。
“本來下官曾想去求大人,尋找解決之法,但是範東家想先試試,自己開拓銷路,可惜天不遂人願。”姜士坊嘆了一口氣。
“範東家有這樣的想法也好,自力更生才能更好的成長!生意上事事依靠他人,終不是長遠之道。”秦睿點了點頭。
“範東家也是這樣說!”姜士坊苦笑了一聲,他也想自食其力,但苦於沒有這個本事,再說了凡事都要有個過程,不能一口吃個大胖子。
“姜大人,我給你指條路,你參考一下,棉花深加工,紡線織布做成衣。”秦睿笑著說道。
“秦大人能否詳細解釋一下!”姜士坊聽了秦睿的話之後,來了興趣。
棉花之所以銷路難以開啟,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棉花是大宗商品,如果零散賣的話,出貨太慢。大明的百姓確實需要棉花,可以做棉襖、棉褲禦寒,可以紡棉線、織布做衣服。但普通百姓和範季賢之間隔了八萬裡,中間要經過很多手經銷商、代理商、銷售商。
除非範季賢自己有錢,並花大力氣建立一個龐大的銷售網路,下沉到各個州府縣,又或者緊緊抓牢戶部這條線,否則沒有辦法實現大規模銷售的目標,只能一點點往外賣,速度就會很慢。
但棉花紡成棉布,又或者製作成衣就不一樣了,在大明沒有專門的大型紡織廠,布料商都是走街串巷,到各家各戶去收布,然後再集中起來往外賣。成衣的概念在大明根本沒有,大家都是自己買布,回家後自己縫製。
如果涿州城組建一個大型紡織廠,能夠提供大量布料,那麼各地的布商就會蜂擁而至,銷路自然不成問題。
一個產業鏈條就能形成,帶動百姓就業和經濟增長。
聽了秦睿的分析之後,姜士坊恍然大悟,沒想到做買賣還有這麼多講究,“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今日多謝秦大人指點迷津。”
“姜大人客氣了,如果到時候布料賣不出去,你就去北平城找我,我來幫你找銷路。”秦睿有很多產業需要布料,十萬石棉花生產的布料,讓他消化,簡直是輕而易舉,一個日本市場就行了。
姜士坊留下了一份年禮之後,就回去找範季賢了。
秦睿一行人,吃完午飯,稍作歇息後就出發回了亮溝村,一行人受到了三爺爺、三奶奶為首的秦家人地熱烈歡迎。
三爺爺年紀大了之後,見到秦睿就容易觸景生情,總是莫名其妙地說一些沒邊沒際的話,搞得秦睿也一頭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