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殘酷的燒錢大戰;
受到資本市場熱捧;
創世人的眼光格局,為年輕一輩的翹楚……
更不要說,小黃車還在源源不斷投入市場,不斷擠壓潛在對手的生存空間。
即使70%的中國人會騎腳踏車,2000萬輛的規模也足夠了。
截止4月1日,超人小黃車宣佈日訂單突破3200萬,營收突破1.1億元。
如果只看這個資料,“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算不上太驚豔。
但是,看一看小黃車對於超人業務整體拉動,即使虧錢也值了。
小黃車上線兩週,超人app新增會員3000萬,200萬vip會員,帶來流動資金60億(付給廠家40億尾款),營收更是突破歷史記錄。
3月份,超人出行營收5億,超人外賣營收4億,超人會員營收4億,共計13億。
全年營收有望突破百億。
按照三十倍的市盈率計算,年底估值能超過500億美元。
各路風投機構,如過江之鯽,紛紛上門,託關係,找人脈,力求上車。
傳統企業的市盈率不過是25倍,網際網路企業卻有2050倍的差距。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後者的邊際成本等於零。
突破一定的界限後,服務一千萬使用者和一個億使用者,成本上沒有太大變化。
一片紛紛擾擾中,關煌來到了北京。
出了機場之後,他親自試騎了小黃車,感覺還不錯。
雖然是有很多需要改進地方,但是,比起前世來說,好的不止一點半點。
“共享單車”三大致命缺陷:硬體成本燒錢、運營成本過高、價格戰下微薄的收入……
在關煌的提前準備下,得到很大改進。
1)因為背靠超人平臺,前世令人頭痛的運營難題,基本上被解決。
城市經理下面無數外賣騎手,只要給錢,管理、維護的難度並不大。
2)缺乏競爭對手,沒有慘烈的競爭,壟斷之下,營收方面還算過得去。
全國實行浮動收費,發達的地方高一點,落後地區少一點。
3)考慮到公共騎行的特點,小黃車製造之初就要求“皮厚肉燥”,要耐操,至少維持35年的運營時間。
……
多管齊下,本來只是一個噱頭的“共享單車”竟然散發出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