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投圈,這種事情太常見了。
辛辛苦苦幾個月,就等第二天對方打錢呢,接到通知“不投了”,找誰說理去?
將來,餓了麼啟動e輪融資,有投資人一拍即合,一星期內把2000萬美元定金打到餓了麼賬上,當時看著競爭很激烈,餓了麼每天燒錢從500萬元衝上800萬元,甚至更高。
投資人又後悔了,說不投就不投了。
儘管很多時候,大家都在說創業公司和風險投資是平等的,但創業者多少有弱勢心理。
畢竟,掏錢的時候,對方拿的是真金白銀。
國人有個心理,總是覺得找投資就是找人借錢或者要錢,不自覺的感到低人一等。
而基金的工作人員,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專案經理,也會因為潛意識之中自己是“給錢”的所以總是自我感覺很好。
面對兩大佬的退縮,滴滴只能等待最終結果。
這個時候再去找其他風險投資,不說浪費的時間,新投資人也要考慮很長時間。
再說了,國內的大部分風險投資,都是瞎幾把投,真正專業的只是少數,買漲不買跌是大部分人投資的唯一準則。
只要被人追捧或者頂級風投看中,擠破腦袋也要上,專案書看不看都無所謂。
一旦大佬退縮,說破天,也沒多少人敢硬著頭皮上。
這邊,超人趁著空檔,猛然發力。
血拼北京,
開拓深圳,
爭奪上海,
……
訂單量節節攀升,註冊使用者和司機數一天翻一翻。
就在超人出行攻城掠地之時,美國打車軟體uber順勢殺入中國。
2014年2月,uber宣佈要正式進軍中國市場。
uber在2010年創立,經過幾年發展,已經覆蓋了全球25個國家的70餘個城市。
“uber是一個強大的、隱形的對手”,曹華彙報工作時,正好說到uber的動向。
知道後世的發展,關煌並不是很在意,國內市場證明,免費的打不過補貼的,
uber不像超人打車那樣打補貼牌,而是打信用牌。
乘客使用uber車輛不需要支付現金,因為使用者在註冊uber賬戶時繫結了信用卡,乘車之後費用在信用卡中扣除。
這種做法明顯帶有美國人超前消費的邏輯,主打宣傳就是“坐車不要錢”。
但是沒卵用,水土不服。
開口問道:“你對它有了解?”
曹華笑了笑:“很早我就注意到了,uber在美國發展的很快,融資很快,對於中國市場很有野心,像上海、深圳、廣州等城市都有uber專車的影子。”
關煌點點頭,uber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大概在六七月份。
就像一架隱形戰機那樣,一邊冷靜地偵察中國本土的打車軟體的混戰,一邊馬不停蹄地開展城市業務拓展工作,將軍力進行精準投放。
“先觀察一下,目前我們最晚對手是滴滴和快的,uber暫時不用放在心上。”
曹華雖然不知道老闆哪來的信心,但是基於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好像外來的競爭者基本上沒有討好的,也就點點頭:“滴滴被我們阻礙,現在的重心就是快的,它從杭州起家,實力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