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更是談不上有什麼好出身,他們都信奉一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他們都和劉備一樣,我就是看不慣這個所謂亂世的霸道規矩,我就是要改變,我死這了,我也得改變!
所以,他們是理想。
而荊州派系則不同,這些人跟著劉備有兩個原因。
第一,沒得選了,不跟著他跟著誰,世仇江東?
別鬧了。
第二,他們認可劉備。
因為第一個原因的那些人,諸如桂陽原太守趙範等人都半路逃走了,大家好聚好散,誰也不說誰了,就這樣吧。
而因為第二個原因的,就跟在劉備身後,和他豪賭一把了。
同時,在那種情況下,還認為劉備能夠成事,他怎麼說他們的能力也不會差,加上或多或少絕對是有些理想主義的。
所以這些人,也被劉備所重用。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包括只算半個荊州派系的徐庶,還有龐統等人,和關羽張飛趙雲他們這群原班人馬關係是不錯的。
因為他們都算是有理想的,只不過理想的分量輕重罷了,但終歸是可以尿到一個壺裡面。
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收到了劉備的重用。
但這個到了益州,那就不同了。
首先還是那句話,東州這群人太亂了,成分那叫一個雜啊,而且什麼人都有。
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在異地他鄉,還是益州那種地方能夠混起來的外鄉人,他們的能力那是沒的說的。
就連許靖,那名望也不是等閒之輩可以比擬的。
但同樣也是因為異鄉人,還經歷了劉焉劉璋兩代人,加上又是因為自保而投入劉備麾下。
他們的性格如何,那也是可想而知了。
所以也就是拉攏收買,和他們談理想?
你不是沒得談,但沒幾個人真的願意去談,他們更像我們。
別談理想,傷錢!
收買我,任用我,重用我,否則我弄你!
而在益州本土,在理想這一塊,他們還不如東州呢,那就幾乎沒有,包括那些投降的將領。
說不好聽的,他們就算是沒有那牆頭草的屬性,也和劉備手底下的那群人不在一個維度上,不能說誰對誰錯啊。
但你好好想一想,一個賣夢想的,和一個談錢的,你讓他倆坐一塊,不幹起來就算一百一了,還相談甚歡?
更不要說東州那群人對於益州本土可沒什麼好臉色。
外加進攻益州,荊州一脈折損可不少啊,臉也丟了不少。
這仇,那可大了。
所以他們大多數人不被重用,那也是合情合理的。
而到了劉備登基稱帝的時候,情勢卻又再次發生了變化。
首先,原班人馬快死光了,最起碼主力是真沒幾個了。
缺少了原班人馬有丟失了荊州的劉備,對於手裡還存在著的那些荊州派系,那就更加需要拉攏照顧了。
至於東州人馬,為了保證自己在益州的權勢和地位,也同樣是必須繼續拉攏,然後重用他們去幫助自己穩固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