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陳宇所述,孫吉河心中為之一凜,任飛亦是如此。
資金還好說,有的企業家為了情懷,為了心中的夢想,做一些大手筆投入是也有的事。
投資青訓的企業家同樣也有。
但這個目標不可謂不大,敢以拿世界盃作為目標,絕無僅有。
這個目標,讓孫吉河心有慼慼。
不太敢接這樣的任務:
“陳總,能有你這樣心繫足球的企業家,是國足的福音,是華國整個足球屆的福音。
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華國足球積疾過深,有時候投入不一定能看到很大成效的。
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一些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工作,想的都是透過一點一滴慢慢改變大環境。
想拿世界盃,我覺得這個目標太大了。而且,十年的期限也太緊張了。”
陳宇理解他的憂慮。天才如顏寧,當初在接下生物科研中心的“德爾塔—伊波拉”任務時,同樣信心不足,心生膽怯。
更何況是足球能力只能在國內算得上突出的孫吉河?
但對於他來說,有系統的資料,他有絕對的信心。
十年以內,幾乎手到擒來。
十年短嗎?
足夠了。
系統給的那批500人天才少年,大多都是5—12歲,部分13—16歲。
十年後,這幫人的年齡在1526歲之間,正是當打之年。
不僅如此,拿世界盃也並非唯一目標。
在此期間,這支年輕隊伍將會一次次拿下一系列重要的獎牌,一步步強化信心。
屆時,或許不需要十年,或許下一屆,就能實現世界盃冠軍的夢想。
也不足為奇。
他給孫吉河信心:
“世界盃冠軍是目標,但不是你的考核KPI,你們不需要揹負這樣的壓力。
更何況我們帶的是俱樂部,終究不是國家隊,我們要做的只是輸出人才。
過程中,你只需要兢兢業業去做就行,世界盃冠軍到時只是我們努力的一個附屬產品而已。”
真要把世界盃冠軍作為考核KPI,估計沒人敢接這樣的任務。
聽到這話,孫吉河心中的大石落下:
“陳總,你這個專案不可謂不宏偉。如果我過來的話,我承擔的職責界定如何?”
陳宇解惑:
“我會成立一家公司,你來做CEO,一把手,所有工作直接向我彙報,這便是你的職責。也就是說,你是這艘船的實際掌舵人。
至於我,我只參與戰略規劃和重要決策制定,平時不會參與到公司的具體管理工作。
這些年,我一直都有關注足球,所以前前後後花重金購買了不少絕密資料,我個人也總結了一些見解,就如剛才和你談的那些。這些我會陸陸續續轉交給你。”
搭建好框架,給孫吉河灌輸好系統給的理念,將系統裡給的技術方案轉交給孫吉河,就足夠了。
那些技術方案,本身就是極其先進的技術方案,孫吉河是個識貨的,看到了自然會雙眼放光。
孫吉河是系統裡推薦的最佳掌舵人,懂足球。
按照系統給的資訊來看,孫吉河非常認可系統給的那些先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