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趙桓登基是在宣和七年的八月,所以即使到了臘月間,他的年號依舊沒有改元。
宣和七年臘月初九,劉文昊的平晉鄉勇營此時已經人滿為患,除了原有的老兵,再加上現在招的四千兵丁,算下來他麾下已經有整整六千人。
這一刻,劉文昊腰桿很直,因為手底下兵多將廣,就連平時和別人說話都自覺硬氣了很多。
然而他還是有些迷糊,平白無故的,為什麼讓自己來招兵買馬呢?可是這個問題他又沒辦法去問,只能天天帶著手下在太原西郊練兵。
另外在這一段時間,李岸則是天天都趁著閒暇的功夫來平晉營轉轉。老生常談的肯定都跟那炭井有關,當然還有一些鹽鐵的生意,李岸也得找劉文昊出出主意,畢竟這小子腦瓜太好使了!
此時就聽李岸說道:“子明啊,如今那炭井該怎麼辦才好?都是一些石炭末子,咱們也沒法往外賣啊!”
按理來說,你李判官有了一個肥缺也不差這個炭井了吧。可他偏偏不知足,總是來和劉文昊大談生意經。
“判官大人,這個其實也沒什麼,石炭末子只要利用的好,不比那大塊的石炭差……”
劉文昊一句話就把李岸給說懵了,這怎麼可能?一些沒人要的碎煤渣怎麼和大煤塊去比?感情你小子還真是不懂行情啊!
想到此,李岸有些失望的搖了搖頭:“哎,算了,就依你所言,咱們就等著明年開春再做計較吧……”
聽著李岸的意思,這老滑頭是想在年前暫時的關閉炭井嗎?劉文昊手底下的工匠,現在正是需要煤炭來冶煉金屬以及改良武器裝備呢,豈能讓那礦井就這麼關門?
“不不不,判官大人誤會了,學生其實有個辦法,能把那石炭末子變廢為寶,使其和大塊的石炭相當……”
沒等劉文昊說完話,那老油條激動的一把抓住了他的衣袖:“子明此話當真?!”
李岸是正兒八經的南方人,但他宦海沉浮半輩子,大半生的時間卻都在北地任職。因此,對於煤炭他並不陌生。
一聽到劉文昊所說的話,他驚訝的有些合不攏嘴了。同時大腦還充滿著無數問號,那石炭末子真要是能和大塊煤一樣,崛圍山的炭井豈不是一個聚寶盆?
劉文昊的方法在後世來講並不複雜,無外乎就是將那些煤渣子做成蜂窩煤罷了。
不過在大宋年間,這可是個新奇的玩意,畢竟那蜂窩煤還是二十世紀的產物,所以誰又能知道呢?
現在崛圍山上的炭井每日都能產出不少煤炭,但因為天寒地凍,一些所謂的大塊煤並不容易被那些民夫挖出井外,所以產出最多的,還是這些沒人要的煤面子。
聽了劉文昊的說法,李岸急的不得了,如果劉子明沒有說謊的話,那他豈不將要富可敵國了?
不容分說,他趕忙拉起劉文昊就往郊外的一處宅子走去。
早在來到太原之後不久,李岸就把崛圍山出產的石炭,當然,都是那些塊大耐燒的儲存在了此處。其用意不用說大家也能明白,這自然是用來疏通各層關係的。
崛圍山的大煤塊雖然不多,但供應百十戶人家那絕對沒問題。當二人來到此間之後,李岸便按照劉文昊的吩咐,派人準備好了製作蜂窩煤所需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