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右北平。
此時烏延正從北平回來的路上。
他去北平的目的自然是為了要去面見劉虞,詢問處理這件事情的方法。
對於軻比能的要求他其實還是很心動的,但是為求保險他還是決定要直接去面見劉虞一番。
他這個位置守護的可是右北平的門戶,若是鮮卑人藉機詐他一回怕是幽州就危險了。
而劉虞聽到這個訊息後第一時間便找來了劉備商量,劉備當時便拍板說到如此機會就應該試一試。
他其實已經從懷安城那邊獲悉了這一次烏桓和和鮮卑人幾乎就是傾巢而出,只是留下了數千人守衛他們的部落,他也很想要找機會直接殺出去。
但是這就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點,草原民族之所以被稱為遊牧民族,最重要的便是他們會隨著牧場的移動而移動。
並不是和漢人這般定居在固定的城鎮內。
他們在草原上來去如風,劉備手中能夠動用的力量不過將將一萬人,而且都還是步兵,完全沒有實力可以尋找到他們的老巢。
就算是找到了,也沒有辦法保證補給線,最後就很有可能迷失在茫茫的草原之上。
但是現在軻比能主動投來了橄欖枝,那豈有不接的道理。
若是說守住懷安終究是治標不治本,那麼這招突襲他們的聚居地便是治本之策,若是能成,大漢的邊疆至少在十年之內應該不會發生什麼重大的變故。
所以無論這軻比能是不是在說真話,劉備都勸說劉虞一定要給他機會試一試,他帶著手下剩下的兵隨著烏延一同前去,這樣也能夠相互照應。
劉虞猶豫了好久才答應了下來。
主要原因是這一次烏桓人的背刺實在給劉虞造成了很深的心理陰影,他不再敢相信烏桓人的話語,包括了眼前的烏延。
但是自己終究還是要將幽州逐步過渡到劉備手中的,劉備既然都這麼說了自己便不再阻止了。
也是因為這一件事情,幽州諸將看待劉備的眼神都不大一樣了。
要知道他們所效忠的這個名為劉虞的幽州牧可是一個仁慈至極的人,他曾無數次站在公孫瓚面前阻止他傷害那些草原上的普通百姓,並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給手下的將領灌輸了要愛民的思想。
但是如今劉虞竟然也會選擇主動去傷害那些部族的百姓,而且是在劉備的勸說之下做出的決定。
所以他們心中也終於開始相信,劉虞已經是心生退意,無意再參與這些爭鬥了,而他的繼任者很明顯就是這個新來的劉備劉皇叔。
這段時間接觸下來,劉備也已經成功憑藉他那別具一格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他們,他們在劉備身上可以看到他們的主公劉虞的影子,同時也能看見公孫瓚的那種勇武果斷。
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好事,不過他們也都聽聞了劉備是皇帝派過來的,目的自然就是制衡公孫瓚。
這一點與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但是他們對於皇帝派過來的人還是有點存疑的。
現在這個時間點裡面,但凡有點腦子的人都應該清楚是一個王朝更替的時候,漢室的名聲已經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威力。
取而代之的便是各地的州牧,他們很難相信劉備也會完全聽皇帝的命令,不想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