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了未央宮中,劉協第一個先去的便是他命人開闢的一小塊農地。
說實話,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他對於農業耕作都只是有一個粗淺的概念。
他雖然有親眼見過別人在田間如何勞作,但是並不知道勞作的各種技巧和要注意的地方。
在他的認識裡,不過就是將地犁好,然後將種子放進去,定時澆水,除草,施肥便可以有所收穫了。
事實上也和劉協想的大差不差,但是其實關於農業還是有很多學問的。
比如何事應當開荒,如何孕養一塊土地的肥力還有如何利用水利更好地發展農業。
所以當劉協真正開始進行耕作的時候顯得十分地無知,最後他只好去求助蔡邕和一些老農總算是學到了關於漢代這個時期的一些農業知識。
劉協記得他以前學過的中國古代農業知識提到的一個最重要的詞語便是“精耕細作”。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漢代時期的田間勞作其實已經高度發展,對於各種步驟,各種技術都已經有了技術標準。
此時的漢家農民已經開始研究出瞭如何抗旱抗澇就,例如漢武帝曾經大力發揚的代田法。
精髓就是“上田棄畝,下田棄吠”,意思就是在田地中開闢壟溝,分為壟溝和壟臺進行耕作。
地勢高的田地比較乾旱,所以就將作物種在壟溝上,儘可能能地吸收水分防止作物過渡乾旱。
而地勢低的田地容易發生洪澇,所以將作物種在了壟臺之上,防止水將作物的根系破壞掉。
而代田法還要求每年都要更換壟臺和壟溝的位置,以保持土地的肥力,讓植物更好地生長。
這個方法的使用能讓土地的產量大幅地提升,至少也能夠增產四分之一以上,這也是為什麼漢代時,華夏能如此強大的原因之一。
大幅度的糧食增產就意味著更多地人口和更大的戰爭潛力。
劉協原本還想要藉著自己的知識看一下能否在這方面能夠提升一下,但是很遺憾地發現這個時候技術已經到了他的認知水平,自己也不可能進行種子改良的操作。
但是劉協還是看到能在農業方面進行改革的東西。
首先便是“犁”。
漢代的犁一般都是需要兩頭牛才能帶得動,而且極為笨重不適合田間耕作,而劉協知道曲轅犁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曲轅犁的製作並不算困難,大可以在現有的直犁的基礎上改造,所以劉協便找了幾位工匠,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們,讓他們先試著將其做出來。
前幾次的效果都不怎麼好,但是工匠們都已經掌握了劉協所說的曲轅犁的曲轅的精髓一直在不斷地實驗,劉協相信很快便能做出來。
而第二個便是“綠肥培植”
綠肥培植就是第一年在土地上先種植綠肥植物,改善土地的肥力和各種條件,而綠肥植物也簡單,豆類便是很好的代表。
所以劉協也已經將這個命令傳達給了鍾繇,讓他命令農民今年先種植一年綠豆,讓土地好好地改造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