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這個空檔,劉協看向了蔡邕:“蔡議郎,朕還有一事想要與你一敘。”
蔡邕反應了過來,正襟危坐地看向了劉協。
“朕想要讓你主持編著一本書,用於蒙學。”劉協臉色正經了起來,很鄭重地說到。
“蒙學?陛下不是已有《倉頡篇》,《凡將篇》此等蒙學書籍了嗎?為何要重新編著?”蔡邕有些疑惑地問向了劉協。
在漢代蒙學其實主要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習字,主要就是用《倉頡篇》等一席列的書進行教學,主要就是為了讓人看得懂字。
第二部分就是道德和倫理的教育了,什麼《孝經》,《論語》,就是在這個時期進行學習的。
《倉頡篇》等蒙學著作都是秦朝時期官方的蒙學教本,本意就是為了統一文字。
漢代經過了多次的修訂,才變成了劉協曾經學習的模樣。
劉協見到蔡邕有所不解便開口說到:“《倉頡篇》朕以為有所繁複。雖然亦是朗朗上口,但所學時間甚久,不宜蒙學。”
在他的記憶中《倉頡篇》可比他見過的三字經要複雜得太多了,就算是自己現在也不能記起來其中的內容。
蔡邕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朕認為,蒙學主要便是教人識字。故還是簡單些好。比如若以天下百姓為題編著一本蒙學書,讓天下百姓皆能知自己姓名如何書寫,豈不美哉?或者以《孝經》,《論語》為本,編著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此等有所教育意義的詞句,便能兼顧道德人倫的教學。”眼見蔡邕似乎有所意動,劉協又將自己心中的計劃說了出來。
《三字經》,《百家姓》即使是在劉協的小時候也是啟蒙的書本,是真正經歷過歷史校驗的書籍。
劉協如此一說,坐在旁邊的蔡邕神情變得興奮了起來。
劉協的說話確實是行得通的,如今的蒙學確實存在著初學者難以理解書中意的情況,若是將蒙學書籍改編地如同劉協所說的一般,那應該可以更好地教學。
“臣,願意一試。”話既然都已經說到了這個地步,蔡邕便不再推脫,滿口便答應了下來。
就在這時,蔡昭姬也終於鄭重地將焦尾琴報到了客廳中,安放好琴後,便粉頜輕點,示意自己要開始演奏了。
劉協便停下了自己要說的話,準備欣賞一下這傳說中的焦尾琴所發出的美妙琴聲。
隨著蔡昭姬的雙手開始在這把七絃琴上緩緩撥動,一陣清脆明亮的聲音傳到了劉協的耳邊。
就連原本還有些坐不住的呂玲綺,也擺正了自己的身子,仔細聆聽了起來。
焦尾琴在蔡昭姬的手下時而發出高亢的聲音如同一個人在怒吼一般,時而婉轉低沉猶如一個閣中落淚的女子。
劉協閉上了眼睛,一副女子送心上人遠赴戰場的畫面便躍然於眼前,劉協心中暗暗稱奇。
許久,琴聲停了下來,劉協依舊沉浸在剛剛的聲音之中,久久不能忘懷。
他微微張開雙眼,心中想到:“怪不得文人雅士都喜歡聽曲,這種感覺實在是太舒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