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才的周書同很快決定,將王思源為歐冶子正名等事上報包拯知曉。
另外也極想了解王思源的案情進展。
隨後,周書同吩咐張楷領導眾人煉製納虛劍,便離開監牢,往府衙而去。
來到府衙之外的周書同自報身份,跟看門的衙役說明來由,便在衙役的帶領下,去到偏廳,等待包拯接見。
書房內的包拯正忙於公務,得知周書同有關於龍淵劍的隱秘情報。
他當即放下墨筆,起身離開書房,緩步往偏廳而去。
雖然他早已成為宗師,能夠瞬移千萬裡之遙,但平日裡卻少動武功,好似凡夫俗子。
而且官職到了他這等程度,掌管一府之地,位高權重,仍能謹守初心,可謂世間少有。
他步入偏廳後,衝慌忙站起的周書同微微點頭,示意周書同不必如此緊張。
“我已知你來意,請說。”
周書同不是首次與包拯見面,卻仍像首次見面一樣,因包拯的平易近人而受寵若驚。
他下意識站得筆直,把來之前整理好的措辭,娓娓道出:
“……”
“那王思源下官觀察多時,不似奸惡之徒,他又是無雙城真傳弟子,品性定然不差。”
“他勾結亂黨,密謀造反一事,下官認為應是遭了小人妒忌。”
“如此英才,可為國之棟樑,希望包大人能為他洗脫冤情。”
包拯臉上帶著笑意,額頭的月牙型道印忽然閃過一瞬白芒,彷彿睜開天眼,對世事皆洞察入微。
“此案尚在偵辦,牽連甚廣,短期之內難得結果。”
“聽你所說,他確是人中俊傑。”
說到這裡,包拯臉上的笑容多了幾分。
龍淵劍為大宋國器之一,它引起的動靜,勢必會讓多方關注,探究事件的起因。
包拯以豐富的經驗判斷,若利用得當的話,對他的計劃未必不是一次極好的機會。
如今大宋朝廷,看似和諧安定,其實腐敗之象已經顯露臺前,如附骨之疽,頑強生長。
縱然是他治理下的開封府,媚上欺下者也屢見不鮮。
如此情況是人之天性,難以根除。
“王思源……龍淵劍……無雙城真傳弟子……前朝餘孽……”
“若僅僅只是這些,還遠遠不夠。”
包拯心中思量著,期望王思源還能給他驚喜,甚至是驚嚇。
這樣的話,他的計劃便能更加順利的展開,所遇阻力也會更小。
整頓官場,勢在必行。
“龍淵劍如今是我朝國器之一,鎮壓國運。”
“劍靈發出劍氣穿越三州八府之地,來到開封,我亦擔心此事會引起多方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