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明啟忙活著新明帝國的裝備事宜的時候,遠在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島迎來了一群特殊的乘客。
“這裡就是夏威夷?”
剛剛走下船的青年開啟了手中的一瓶止咳糖漿,咕嚕嚕的灌進了口中。
“沒錯,海圖上標註的,這裡就是夏威夷,但…”
掃視了一圈周圍的環境,曾經的熱血小青年溫士頓也有些撓頭。
本以為來到這裡之後,會看到一大群土著之類的未開化人種,但現在看來,這裡竟然生活著無數的白人、黑人。
尤其是當他們看見幾百名拖著辮子的華人之後,讓他們這群人顯得有些夢幻。
1860年之後,夏威夷島上就出現了華人,當然了,這些華人不是移民過來的,是被當成勞工賣到這裡種甘蔗的。
(檀香山的中國城還要晚一段時間才能形成規模。至於那些旅遊攻略以及某百科上輕飄飄的一句‘華人移民’,就把當年華工的苦難給略過了,真是特麼數典忘祖!)
此時的夏威夷島上不光有帶英的傳教士,甚至還建立起了一座小教堂。
島上已經出現了大大小小無數的種植園。種植園內都是一些黑人奴隸或者華人勞工在其中勞作。
夏威夷群島此時還被稱呼為三明治群島,要到十九世紀晚期才會被漸漸的棄用,改稱為夏威夷群島。
但此時的溫士頓一行人登陸的位置不是夏威夷島(大島)而是檀香山所在地的火奴魯魯城市(歐胡島)。
夏威夷是群島,由8個主要島嶼(基保4大4小)、124個小島,以及環繞在各島附近的礁岩、尖塔所組成。(百科資料)
火奴魯魯這座港口城市是在當初檀香木貿易中被建立起來的,這裡連線了華夏得廣州與西海岸的加州。
此時雖然帶英宣稱這裡歸帶英保護,但後來法國也宣佈了對這裡的主權。
再後來就連米國也宣佈了對這裡有著管理或者保護的權利。
但是隨著這裡的檀香木被砍伐一空之後,這裡從之前的繁華也漸漸的恢復到了平靜。
要不是這段時間因為捕鯨業的大力發展以及種植園的出現,說不定夏威夷群島的經濟又會回到曾經的那種情況。
現在這裡說的算的幾乎都是白人,因為這裡不光在1829年被米國的軍艦光顧並且威脅過。
1843年被帶英的軍艦炮轟並且被短暫的佔領過。
1849年被法軍炮轟並且登陸過。
而以上這些在後世僅能得知其他國家對夏威夷的威脅記載,卻很少有人提及米國當年最早在夏威夷幹出的那些事情。(至於為什麼大家都知道)
並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裡是作為太平洋上所有運輸華人勞工商船中轉站。
這次他們過來就是來為李明啟查明這裡的勢力分佈以及為了移民的事情來的。
至於現在讓他們有些不真實的感覺則來自於這座被稱呼為火奴魯魯的城市。
這裡不光有著各國的大使還有著各國自己的武裝人員。
並且在這些年之中,各國的白人們在這裡可謂是享受人上人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