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顛的戰士們,加拿大的勇士們,現在我以大不列顛美洲軍總司令的名義宣佈,進攻!”
奧布里的話讓所有計程車兵們都歡呼了起來。
隨後就是整齊的線列隊形被軍官們組織起來。
人一過萬無邊無際,雙方一共六萬多人的軍隊在曠野上展開之後,鋪開了很長的距離。
如果不借用望遠鏡的話,很難全部看清。
與國防軍靠著電話與對講機傳遞軍令不同,奧布里將軍的傳令兵就足足有三百多人,再加上近四千人的預備部隊,讓那處山坡顯得有些侷促。
用望遠鏡看著己方部隊的寬度與厚度都是那些東方人的數倍,再加上那些戰意高昂的帶英王牌部隊——輕騎兵部隊。
又看了看那密密麻麻的各型號火炮,奧布里將軍心中根本就沒有戰敗這個詞。
絕對的實力想要輸都難啊,更何況那些東方人之前還接連被擊破了幾道防線。
相信那些被擊斃計程車兵能讓東方人清醒一些,下輩子不要再招惹自己惹不起的強大敵人了。
帶英軍隊很快就開始前進,因為命令傳遞需要時間,所以軍官們都是按照戰前制定的命令前進。
帶英軍隊的作戰單位一般是用營來算的。當時也有團,但團是一個行政單位而不是作戰單位。
從理論上講,帶英的一個團有三個營,分為兩個戰鬥營和一個補充營組成。
然而,現實中的帶英軍隊大部分團只有兩個營,一個營是專門用來訓練新兵的,一個營用來進行作戰。
一個營除了營部之外分為十個連。敲黑板,其中一個擲彈兵連,一個輕步兵連,剩下八個連就是主力連。
但是隨著槍械的發展,1862年的時候,擲彈兵連已經開始被淘汰了,並且加上這裡大多數是僕從軍,所以現在與國防軍對戰的幾乎就是清一色的步兵。
前進的時候線列步兵們還有輕騎兵連隊守護著側翼,線列步兵後面就是火炮陣地了。
這樣的組合一般就讓什麼鐵皮盾車、衝鋒盾車之類的東西基本上失去了效用。
因為移動緩慢的盾車很難衝破火炮組成的火力網,除非推動盾車的人均施瓦辛格。
當然了,把印度電影《巴霍巴利王》那種腦殘片當歷史的傢伙我不去槓。
那裡面計程車兵都能單手舉起比塔盾還要大上五六倍的盾牌呢,別說是盾車了,估計他們能單手推著跑出120的時速。
再加上帶英士兵可以面不改色的一直走到敵人面前三十米的位置進行齊射,並且還是兩段齊射。
一般的部隊被這麼打上一輪之後基本上就已經崩潰了,然後帶英計程車兵還可以選擇繼續齊射或者刺刀衝鋒。
這個時間段上不光有線列步兵,還有一些裝備了先進步槍計程車兵組成了散兵線負責尋找機會擊殺敵人的軍官。
所以戰場的面積十分寬大,並且人數也不是一次性壓上去的。
按照慣例,雙方計程車兵要進行幾次遠端的射擊然後才會準備貼臉,炮兵也會趁著步兵互相前進的時候,你來我往的開始對轟。
以現在的槍械射程根本就不需要進入三十米了,所以除非是大規模會戰,雙方士兵一般都是隔著近百米對射,殺敵全靠火炮。
最後等到決戰的時候線上列齊射刺刀衝鋒,直接擊潰對方進入追擊階段。
不要拿南北戰爭時期的米軍戰術來放到帶英軍隊中,因為南北戰爭中南北雙方都在戰鬥中找到了更先進的戰術。
那就是一個營的十個連會有幾個連成散兵線線上列步兵的前面,這些士兵會大量的射殺敵方線列士兵,給己方的線列步兵爭取一波帶走的機會。
而帶英直至一戰爆發後的1916年,在索姆河戰役中仍然排著密集隊形,使用著類似於線列步兵戰術的作戰方式向德軍陣地前進。
此時德軍早已裝備了先進的馬克沁機槍,機槍強大的火力使採用舊式戰術的帶英軍隊在7月1日發起攻擊的當天就損失了近6萬人。
捂臉,我帶英怎麼就突然落伍了,淚目。
所以等到全部隊伍就位之後,帶英士兵們就在鼓聲中向著國防軍壓了過來。
“都不要動,等到敵人進入一百五十米才能跳回戰壕,否則軍法從事!”
所有班長的對講機中都傳出了王川那嚴厲的聲音。
讓所有第一次經歷這種大規模會戰的國防軍士兵們,那有些發熱的腦袋漸漸冷靜了下來。
隨後就是各班長們向著自己的班組成員轉述著上級下達的命令。
並且一遍遍的提醒士兵們先不要開槍,要等待最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