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架上面裝的是對講機用的中繼臺天線,下面則是一個裝著好幾臺發電機的水泥屋。
旁邊是一個用磚石水泥製成的巨大簡易廠房。整個廠房裡耗材最多的就是用來打地基的鋼筋混凝土了。
因為這裡面擺放著各種機床的原因,所以對地面的要求非常高。
比如立式衝床,要是地面不結實的話,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部分位置下陷,導致地面不平發生危險。
還有機床也需要平整的地面來保證精度。可以說光是這個地面就讓負責研究院的張鐵匠操碎了心。
現在這裡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只有幾十個人的小作坊了。
因為每天都有華人從各地被送來的原因,所以研究院裡也新增了一些新鮮血液。
五十多名手腳利索並且腦袋靈活的年輕人被送進了這裡。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所有的年輕人都有自己的親人落戶在新明鎮內。
不要怪李明啟陰險的用這些青年的家人來限制他們。實在是這所皇家研究院在李明啟的心中太過重要。
如今帝國的人數不多,還可以靠著李明啟開掛購買物資來維持。
但是等到將來人數越來越多、底盤越來越大的時候,李明啟一個人絕對是顧不過來的。
所以帝國必須要有自己的科研能力,要點亮自己的科技樹。
他相信,有他在一定能讓皇家研究院少走彎路。
他要把這裡建成屬於新明帝國的‘第五十一區’,以後所有來自後世的高科技產品和新的技術都將被安在皇家研究院的頭上。
李明啟走進廠房的時候,正好趕上張鐵匠正在培訓那些被挑選來的年輕人們用車床。
車床上夾著一根根的方木條,他指揮著年輕人們將方木條車成規定尺寸的圓木棒,或者是帶著螺紋的圓木棒。
一通百通說的就是張鐵匠他們這些幹了一輩子的手藝人。
這些天靠著平均每天每人用壞四五個車刀,這些年紀偏大的鐵匠們硬是學會了車床的簡單使用。
現在讓他們車太精密的東西可能有點難度,但是用無縫鋼管改造槍管這種工作已經可以勝任了。
現在更是因為年輕人的加入,各種型號的槍管庫存了不少。
見到李明啟過來,老鐵匠張榆便交代讓年輕人們自己研究。而他則是快步走到李明啟身邊。
“臣皇家研究院院長張榆見過陛下。”在各種機器聲音的伴奏下,張榆趁著李明啟沒反應過來之前,迅速的給他跪了下來。
張榆這一跪可是心甘情願的,不光是因為李明啟讓他們吃飽飯。更重要的原因是李明啟帶來了各種頂尖的知識。
他是帶著朝聖一般的態度跪下的,讓李明啟伸手扶了幾下都沒有扶起來。
張榆幹了一輩子鐵匠,給韃清造過槍鑄過炮。一身的力氣可不是李明啟能比的,他能扶起來才怪呢。
李明啟已經嚴令所有人不得再用跪禮而改用拱手禮。
那些新來的人很快就接受了這一點,但是張榆這些跟著李明啟從飛鳥號上走下來的‘老人’來說,跪禮那就是一種殊榮。
海上幾個月,誰還沒有多多少少見過一些李明啟的神奇手段?
對於他們來說,李明啟就是神仙一樣的人物。
這種事有好有壞,壞處就是這些人十分熱衷於開歷史倒車,比如去跪禮這種事在他們之間推行的就十分艱難。
好處就是這些人的忠誠度各個都近乎於滿值。劉有財父子、孫來福、張榆等人更是忠誠度直接MAX。
“萬歲爺,臣這幾天跟同事們一起試製了一種新槍,火力十分強大,還請萬歲爺來給把把關。”
張榆說到這種新槍的時候,臉上帶著一絲驕傲,走在前面帶路的步伐都快了不少。
李明啟一路上和藹可親的拍了拍所有人的肩膀,給每個人都送去了一口鮮美的雞湯。
最後還是在張榆的催促下,李明啟才揉著發酸的手腕來到了另一處廠房內。
這個廠房和之前的那個培訓性質的廠房不一樣。機器夾具上裝的不是木棒而是貨真價實的鋼管。
不過張榆領著李明啟沒有在這裡停留,而是直接走到了廠房中單獨隔出來的區域。
“老李,快把咱們的新發明拿出來讓萬歲爺過過眼。”
人還沒等走到,張榆的大嗓門就先響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