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謂是收穫頗豐。
行了大約一個多時辰,終於看見了黑暗的荒原之上的無數匈奴人火把。
大漠很大,無邊無際的。
可能幾十裡地荒無人煙,也可能幾十裡地找不到一顆能吃的草,和一口能喝的水。
這造成了匈奴這樣的遊牧民族部落都很窮,也很落後。
但這也正是匈奴人最大的優勢。
可以這麼說,在這片廣袤的大荒原上。
秦軍最大的敵人,根本不是什麼匈奴人,也不是頭曼單于。
而是這嚴苛的地理環境和生存條件。
秦軍進入大漠,不可避免要遇到的問題,就是糧水斷絕。
漫長的補給線,十分脆弱。
所以秦軍在草原上,是沒有辦法長時間作戰的。
即便是當年胡服騎射的趙軍輕騎,若是進入了大漠,也很難堅持超過二十天。
而大軍需要的水源,不僅很難以尋找,還容易被匈奴人利用下毒。
也正是如此,裝備和戰陣都遠不如秦軍的冒頓,就敢於包圍五萬精銳的秦軍。
若是照著冒頓之前的那種打法繼續打下去,這些匈奴人能夠活活將這五萬秦軍耗死在大漠之上。
此時,頭曼率領五萬人馬回援單于庭。
雖然看起來,這裡還有七八萬人。
但是實際上,卻已經是處於一種群龍無首的狀態。
看似還擁有著人數優勢,但是其實已經非常脆弱。
若只是圍困和糾纏那五萬秦軍,他們自然可以按部就班地進行。
但其實已經是兵力捉襟見肘了。
就像是一個雞蛋的蛋殼一般脆弱。
良和儉在經過詳細的偵查之後,搞清楚了包圍秦軍的這些匈奴大軍的分佈和情況。
嬴扶蘇還是決定,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竟然匈奴部落是聯軍,又以頭曼的王庭部落為主心骨。
那麼,就揪著王庭部落打!
要是照李雲龍的話來說:“老子打得就是精銳!”
而此時,匈奴大軍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被他們包圍的秦軍上面。
從十幾萬人銳減到七八萬人,這所謂的包圍圈,也變得薄弱起來。
三萬王庭部落的騎兵,在正南方向,正面阻攔在五萬秦軍撤退的道路上。
而其他四萬多匈奴大軍,則分成了兩隊,分別在東北和西北的兩個方向。
封住了秦軍的其他方向。
三支匈奴軍隊,距離五支秦軍萬騎隊的距離很遠,都超過了三公里。
這是一個既能夠看得見,又能夠隨時進攻和撤退的距離。
秦軍騎兵面對這樣的匈奴騎兵,毫無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