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鄉下,卻是不怎麼能夠管轄到的。
鄉嗇夫雖然名義上是郡府委任。
但大多還是鄉紳豪強舉薦的。
譬如這白豹鄉的鄉嗇夫,本身便是鄉里的豪強大族。
光是鄉嗇夫的同族,便有一百七十多戶,一千多人。
這些鄉紳豪強,幾乎是完全壟斷了鄉下的治理。
以至於鄉下黔首庶民,只知道鄉紳豪強,而不知道秦國國府。
平日裡,黔首們有什麼糾紛,也都是找到鄉紳進行調解。
各鄉的稅賦,也是由鄉里收上來之後,再統一送交縣城。
這就讓嬴扶蘇立刻聯想到了鵝城的黃老爺。
話說六子死的時候,就是在縣裡的講茶大堂,而不是衙門。
因為鵝城的百姓,只認幾大家族和黃老爺的講茶大堂,而不認什麼縣令和衙門。
這種情況,在古代更加嚴重。
就算是縣令來到了這鄉下,也得看鄉紳豪強們的臉色。
嬴扶蘇甚至很快就發現,白豹鄉已經出現了很嚴重的土地兼併情況。
儘管秦法明面上規定,是不允許進行土地買賣的。
但是農民黔首除了田租之外,還有著挺高的人頭稅。
以及各種其他的稅賦。
除了田租是秦法嚴格規定的標準之外,其他的稅幾乎都是由縣裡或者鄉里說了算的。
這些稅賦也都是由鄉里和縣裡收繳,卻作為當地財政而很少上繳給秦國國府。
一些鄉縣的各種稅,收得極高。
甚至到了農民不堪重負的情況。
這就導致很多庶民因為種種原因,無法繳清稅賦。
不得已將田地抵押給了鄉紳豪強。
也有一些庶民,為了逃避兵役和人頭稅,主動將田地賣給鄉紳。
自己則成為沒有戶籍的流民。
以短工和租田的形式去耕種活命。
而鄉紳控制下的土地,則變得越來越多。
對整個鄉下的控制,也越來越穩固。
也正是這個原因。
秦末的很多造反和起義,都是由鄉紳和豪強支援的。
例如那項梁、項羽叔侄,在會稽郡就是有名的世族。
項梁因為殺人而躲避到了吳中縣。
按理來說應該是沒有任何官職在身的。
可是吳縣的賢士大夫,卻都以項梁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