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天開始了。
清晨的陽光灑在街道上。
膚施縣的庶民黔首們,開始了新一天的生計。
這個季節,膚施縣周圍的秋糧,已經基本收完。
一年的田租,也已經基本繳清。
不過還是有一些住在城內的黔首扛著農具牽著牛,從城裡出來。
到各自的田間去犁地。
一些黔首開始在自家田裡開出來一小片地,準備種植一些冬麥和菽豆。
太原郡的農制改革,還沒有傳回上郡。
而上郡的水土,也並不都是適合冬麥生長的。
實際上,上郡很大一部分土地,更加適合耐旱的粟米和豆類,而不是冬麥。
所以這裡的黔首,種植冬麥的都還只是很小的一片地。
不到半畝。
這些冬麥,甚至大部分都不是自己家裡吃的。
只是為了逢年過節的時候,祭祀上天。
農戶是個憑天吃飯的生計。
對天尤為敬畏,更甚於官府皇帝。
對那祭祀之事,更是重中之重。
鄉里、村裡,每年春秋兩季、嘗新之事,都要進行一些祭祀和供奉。
以祈求老天爺有個好天氣,多賞口飯吃。
祭祀上天之物,一定要用最好的東西。
這個半點糊弄不得。
剩下來的一點點,才能給家中小兒和老人,吃上幾頓精糧。
而種植菽豆之類的雜糧,則是為了預防莊稼的病災和天害。
上郡的很多地方,還保留著當年李悝變法留下來的習俗。
種莊稼的時候,會五穀雜種。
這樣可以保證在某一種莊稼出現病災,或者是遭受自然災害的時候,其他穀物也能夠有所收成,不至於餓死人。
並且,粟米和雜谷一起吃,還可以省出來一些精粟米去換錢。
一些黔首庶民,趕著牛車或者人拉著車,從周邊的鄉下來到膚施縣。
他們就是拉著今年收上來的新粟米,想要到集市上去將這些糧食賣出去。
換取一些錢。
除了田租,秦國官府還有類似於人頭稅這樣的稅收。
是要上繳錢的。
那些祭祀之事,也是需要花錢準備。
再加上一家人的衣物、用度。
有時候還有紅白之事。
秦國依顓頊歷,十月開年。
眼瞅著要開年了,也要給過年置辦一些年貨。
黔首們每年家中剩不下幾個錢,也剩不下幾口糧。
但這年,還是要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