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之下,孟榆這才向嬴扶蘇解釋。
九原郡和上郡,並不一樣。
這個地方很複雜。
大河以南的上郡,那邊的村民,都是遷來的秦人黔首。
所以基本上都是守法的庶民。
而九原郡這裡雖然也有戍邊墾荒的村子,但是這裡的人,卻並不是遷過來的黔首。
這裡的人,大概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刑徒、罪民。
他們大多數是犯了錯,被髮配來的官員和軍吏。
還有一些六國世族和秦人世族的人,也是犯了法,就被髮配邊疆。
邊關天高皇帝遠,又都是刑徒罪民,所以這裡的治安並沒有上郡那麼好。
持械私鬥是常有的事情,甚至還有一些人受不了邊關之苦,當了逃犯和馬匪。
官匪私通在九原也是常有的事情。
這裡的官員,也不像上郡,是專門派了精通農事或者秦法的官吏來治理。
大多數的官員,其實就是立了功的軍人。
他們甚至自己都不懂秦法。
只是對這些刑徒進行直接的鎮壓和極其簡單的治安管理。
第二種人,是趙人。
九原郡有一些村子和部落,是趙人村落。
趙人和秦人是世仇,互相看不慣的。
況且這些趙人以前,常年和匈奴混居,甚至還有通婚的。
民風彪悍不說,還有一些心向匈奴的人。
孟榆就說,蒙恬大軍當年剛剛驅逐匈奴,拿下大河以北的九原郡的時候。
這裡的趙人,已經和匈奴幾乎無異。
本身陰山以南,大河以北,就都是廣袤的草原。
這裡的土地其實是不怎麼適合耕種的。
所以趙人也是放馬牧羊,過得是遊牧民族的活法。
趙國當年雖然控制著九原,但和秦人一樣,這裡大都是一些罪民和刑徒。
或者,乾脆就是趙軍。
這些趙人,並不怎麼服從秦國的管轄,仍舊遊牧,我行我素。
時常劫掠秦軍糧隊。
即便是耕地的趙人,也經常和秦人發生械鬥。
流血爭端是屢禁不止的。
第三種人,則完完全全就是匈奴。
當年蒙恬大軍渡過大河,收復陰山以南的大片草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