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扶蘇帶著小米,和八十三名親兵騎士,上了秦直道。
之前的秦扶蘇雖然路過了直道,但對直道其實沒有什麼宏觀的印象。
真正縱馬賓士,嬴扶蘇才發現了這秦代最著名的國防工程之一的直道,是如何的厲害!
直道從膚施縣西南邊的群山塬中,一路通出來,進入到大荒原中。
但扶蘇知道,膚施縣這裡,只是整個秦直道的中間點。
向南,這條路能夠通到咸陽。
向北,這條路直達九原,也就是現在的內蒙古包頭。
直道的兩邊,鬱鬱蔥蔥長滿了各種野草和灌木,但直道本身,卻寸草不生。
這是一條開山填谷,生生開出來的筆直公路。
其在荒原上的筆直程度,甚至超過了漂亮國著名的州際公路。
寬度雖然不如後世那些可以供大卡車透過的柏油馬路,但是卻也相差不多。
直道雖然是土路,但卻是將黃土炒熟,然後鋪路,又經過反覆夯實。
所以才能夠整條路上,不長荒草和灌木。
在扶蘇的印象中,這樣從九原到咸陽,開山填谷的道路。即便是放在現代,用上工程機械,也得修上兩三年。
但蒙恬當年修建這條秦直道,卻只用了兩年的時間!
嬴扶蘇實在想象不出來,這樣的一條公路,是怎樣在兩年的時間裡,便修好的!
那得動用多少人力,又要動用多少物力和財力!
也難怪,司馬遷公公後來走到這裡,也感嘆:“輕民力!”
不過嬴扶蘇從一個宏觀的角度來看,儘管修建這條秦直道的時候‘輕民力’。
但修成之後,卻能夠大大節省民力。
光是大軍每次需要的糧草,因為直道通途,就可以減少很多消耗。
這樣一來,能多養活很多人。
真正的畢一世之功,換萬世通途。
沒有秦直道,秦軍想要安定北方,何其困難。
甚至到了後來的漢代,如果沒有秦直道通途。抗擊匈奴還要更加艱苦太多太多。
在寬闊的秦直道上放馬賓士。
看著兩邊起伏不定的山丘快速向著身後掠去。
頗有種‘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覺。
雖然這裡是上郡,而不是白帝城和長江,但那種將紅塵世俗遠遠甩在腦後的感覺,卻是相通的。
草叢中時不時飛出來幾隻受驚的野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