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國說完王淑蘭衝周曉梅笑了一下,輕聲道:“老譚還有那高光時刻呢。”
周曉梅不置可否的笑笑,然後對張立國說:“張總的餃子做得非常好,全國有名,一直想去學習呢。”
張立國說:“周總客氣了,我應該向你們學習。我只是在鄭州做,閉門造車,不像你們都做到全國了。”
周曉梅說:“我們是小餃子館,比不得張總的大店,屬於小打小鬧。”
“現在是小餃子館吃香,大店不行等於維持。”張立國說。
幾人交談了一陣兒,雖是同行做餃子的,但畢竟初次見面,不可能一見如故推心置腹的交談。再加上是集體會餐形式的聚會,僅限於見面認識一番的程度也就罷了。
不但他們這桌如此,其他桌也是這樣。
當然,組委會搭建平臺把全國做餃子的餐飲人聚在一起,說共商餃子大計有點過高,主要是讓大家有個互相認識、溝通的機會,進而相互學習促進,在交到朋友同時整合資源,祖國處處有親人。
宴會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一些善於交際的老闆、經理便開始端著酒杯各桌轉,一邊微笑著散發名片一邊舉杯同飲,氣氛倒也熱烈。
第二天王淑蘭因為有事沒有參加,周曉梅一個人去的。
上午是北京三家大型餃子酒樓負責人的分享,內容很精彩。從出品管控到新品研發,從市場定位到戰略營銷,從運營管理到長遠規劃都做了詳細闡述,不時引起陣陣掌聲。
這種分享在本質上講炫耀的成分不多,主要目的是為了擴大影響和增強注意力,為合作加盟做鋪墊,也可以說一種自我的推廣宣傳。
到了下午組委會組織大家到上午進行分享的三家酒樓去參觀考察。
第一家叫“清雅軒”,面積三千平,兩層樓,裝修的古色古香,有青花閣的味道。
參觀廚房時張立國在隊伍裡擠到周曉梅身邊,充當起了護花使者。他一邊看一邊用手機拍照,不停的稱讚人家廚房做得好,五常管理到位。
倆人隨著隊伍從廚房出來,有的人上二樓參觀包房,周曉梅沒去,轉到吧檯前和收銀員聊天。
在聊天中知道這家酒樓開業十年了,日營業額五萬五左右,上座率百分之九十,人均消費九十八,按規模說不算高。
“張總你家日均營業額多少?”周曉梅問身邊的張立國。
張立國思索一下說:“十萬左右,沒以前好。”
“這還沒以前好,夠我家一個區的整體營業額了。”周曉梅說。
“我家店大,現在大店不好做,沒以前的利潤,表面上看著挺火,能持平就不錯了。”張立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