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風習習,帶著絲絲涼意。
如水的秋夜總是叫人惆悵,如果再落下些許秋雨,就有了悽傷的感覺。
秋在詩人的筆下美麗而溫婉,叫人流連忘返;在莊稼人的眼裡是喜悅的收穫,實實在在。對餐飲人來說是火了一夏天的中餐和燒烤漸漸降溫,火鍋開始抬頭了。
老譚和張麗晚上下班來到火鍋店,選了一個靠角落的位置,點了肥牛、羔羊、青菜、毛肚,外加一瓶白酒。
“這天要下雨。”張麗說。
“嗯,差不多。”老譚應著,向大廳看了一眼,說:“吃火鍋的不少。”
“天涼了,都想吃火鍋,熱乎。”張麗說,然後問:“今天徐總你倆談啥了?”
老譚把和徐總談的跟張麗簡單的說了一下,張麗聽了之後說:“行呀,徐總這是大出血。”
“他是看明白了。”老譚說。
張麗笑了一下,說:“也該明白了,現在咱家生意多好。”說完把酒杯舉起和老譚碰了一下,倆人各自喝了一口。
“聽李爽說餃子館要開分店?”張麗問,把一片肥牛夾到碗裡,覺著辣度不夠,又往碗裡倒了些辣椒油。
“嗯,現在找店呢。”老譚說。
“分店也得你管吧?”
張麗把肥牛放進嘴裡,一邊吃一邊往鍋裡下青菜。
“嗯。”
“不夠你忙的了。”
“不忙咋整,多掙點錢唄。”
“我看你挺累的。”
“還行吧。”
老譚確實挺累。
四個月來天天長在廚房,神經繃得緊緊的,主要抓菜品質量。到現在為止,關東人家的菜品在三臺子不敢說是第一也差不多。尤其農家菜,省城大小農家院都來學習。
這也出現一個現象,每天都有兩、三桌是來學習的。有認識老譚的,有認識王剛的,也有認識張麗的,更多的是慕名而來。除了省城,吉林、哈爾濱、濱海、撫順等地做農家院的也過來考察,一時間關東人家名聲大震。
賣錢額逐月上升,一百六十萬,一百七十萬、一百八十萬
現在每週一到週四賣五萬塊錢不費勁,週五到週日每天平均八萬,要是有結婚包席就是十萬以上。
生意火爆。
飯口時偌大的停車場滿滿的都是車,來晚的根本沒位置,在大院外面沿著街道排出去一大排。
周圍的居民和來回路過的老百姓都說:看人家這生意,這才叫飯店呢。
五十六個包房不夠用,都得提前預定,像炕包得提前三天才能訂到。
關於包房不夠用的問題老譚和徐總商量把四樓辦公室挪到庫房去,這樣能擴建八個包房。然後在車棚旁邊建兩個鋼結構做庫房。計劃的是挺好,誰知道在自己家院內建鋼結構也需要臨建審批,沒辦法,只能等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