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弼想不明白的事情更多。
有一句話叫做:此一時彼一時,任何一項決策,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根據當前最有用的訊息,找出來的最好的一個辦法。
祖大壽的決定,就是在這個大明的觸手,還沒有辦法無安全掌握的情況下,把自己的一家人全部投誠過去。
大浪淘沙之下。
總有那麼一兩個人,會逃脫漁網,成為祖家再次崛起的希望。
重要的是,現在的大明威勢,一時無兩。
什麼大清,什麼朝鮮。
那是能夠擋住大明前進步伐的勢力?
簡直就是想得太多了。
雖然現在已經明白了,大明為何在遼河邊上止步不前,可只要內部的賑災結束,聽出手來的大明軍隊,就會更加的無敵。
就算是皇太極也擁有了火槍兵又如何?
他也有訊息得知,就在遼河的邊上,不時的就會有莫名其妙的空中飛箭,越過寬闊的遼河,對阿敏的軍營,進行更加精準的打擊。
就這,還是隻能捱打,無法還手。
時間久了,士氣消磨之下,人心也就散了。
“就這麼決定了,等一會有個家族會議,你快去準備一下,到時候也要參加。”
祖家的人很多。
在某些時候,是會形成助力,但也會在許多時候,成為阻力。
關鍵情況下向大明投誠,不但需要人的勇氣,還要有著更加能夠看清形式的一雙慧眼。
勇氣祖家人不缺。
都是戰場上打生打死,打出來的。
可慧眼,在下一代之中,祖大壽也只看重了祖可法一人。
奈何還是他手下的義子。
有點無法服眾的樣子。
在外面來人,帶走了繳獲的火槍,送去讓工匠研究如何打造的時候。
祖大壽也在思索著,如何破開當前的僵局。
皇太極已經有了打造火槍的能力,現在缺少的只有鐵礦石,要是真的讓杜度拿到了咸鏡北道的鐵礦。
雖然他不認為會對大明造成多大的影響。
可到底是從他的手中被奪走的,怎麼看都是在資敵。
“眼看著秋天就要就過去了,多事之秋啊。”
一聲嘆息。
其中複雜的意味,讓祖大壽很是一陣惆悵。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算起來,也是他自己當年跟隨袁崇煥出走的時候,心裡面長草了,想著自己的軍功,自己計程車兵們,都是獨一無二的。
就是走了之後,皇上也會一封詔書,招他們回去。
可事實和他開了一個玩笑。
少了他們在寧錦防線上,大明的火槍兵,依然是能夠守住大明的每一寸土地,似乎在大明少了任何一人,都無損大明繼續強大下去。